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

【转】战争疑云:二百年财富大爆炸的滞涨拐点

2016-07-12 四大骚 陆家嘴金融圈

 
 

德皇威廉二世:如果你一直在为一场战争准备,最后你会得到它
 


 

今天下午17点,南海仲裁结果已出,新华社于17:05发表快讯::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12日作出非法无效的所谓最终裁决。对此,中方多次声明,菲律宾共和国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提起仲裁违背国际法,仲裁庭没有管辖权,中国不接受,不承认。


 

南海危机,会真的开打吗?不少读者问四大骚。我们认为,不会!网上各种视频照片显示中国在运兵,其实中国一直擅长低调突然开打,比如打越南,如此高调只是正常的宣誓行动。而此时开战,也非美国政府所愿,对方这次强势巡航至中国南海边界和宣布在韩国布置反导弹系统,图谋的主要有点:国内总统选举,为下一届政府定方向:继续保持美国在全球领域的霸主地位,绝不能收缩!对外强化美国影响力,甚至希望于某个小国和中国开打,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介入,裁决纠纷。因此我们做出基本判断:这次南海打不起来,但是,战争的魔鬼确实已经醒来,中国的80后此生遭遇战争是大概率事件!

 

自人类社会诞生至1800年代,全世界人均每天收入折合现价是3美元,相当于今天阿富汗的生活水平。今天,这一数字是33美元。短短200年,这种规模的财富大爆炸"(The Great Enrichment)是空前的。但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人类社会还没从谷底爬起来,更有数据显示,人类已经踏入了全球滞涨阶段。滞涨阶段的风险,最可怕的就是魔鬼重生,战争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成了不同利益方博弈的高潮。

 

美国花在维护其美元全球秩序上的精力越来越多,以至战线越拉越长,北约、叙利亚、南海、朝鲜、、、、、、到处是焦点,全球无重点。这是一个年迈帝国的共性,动乱四起,疲惫不堪,捉襟见肘。

 

今天四大骚为您详细剖析,200年财富积累流向图和全球霸权帝国的崛起和落败,希望您能从中体悟中国及个人机遇。

 


 

过去40年资本市场其实是一只不再飞回来的"黑天鹅"


 

"财富大爆炸"是自人类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畜之后,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事件。它的意义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帝国兴亡或者阶级斗争都重大。200多年的财富井喷,都源于最初欧洲西北部的工业革命,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和创造的财富像狂风暴雨扑入人类怀抱!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生了三次由科学技术引领的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人类福利水平得到飞跃,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源于英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它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劳动取代了个体工场的手工劳动,史无前例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一些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材料市场,倾销其工业品,走上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先优势,英国通过一一打败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霸主,以直接控制殖民地(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的方式,替全世界保管巨量财富。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以电流磁效应、电磁感应以及直流发电机的发明为先导,欧洲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伴随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突破性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问世,汽车、适用于火车和船舶等重型运输工具的柴油机、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以及新兴通讯手段和化学工业等也迅速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出行和通讯不便的问题,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这次工业革命几乎在西方几个发达国家同时进行,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极大提升了人类福祉。世界在变小,强国在拥挤中摩擦出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凭借电气时代的领先优势,淘汰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通过制定一系列全球贸易规则,尤其是确立美元的结算地位,开始享受全球财富。最初这是相当隐秘的剥削模式,各国享受美国的保护,也沉陷于美元胁迫的泥潭。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的重要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面世、生物工程的发明、空间技术的应用等,涉及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这次革命的许多重大成果并没有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将人类社会带向以往触不可及的更高境界,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也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显然,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像鸟妈妈保护自己的蛋一样,小心翼翼的创造并享受财富。但向新世界的探索,一直在消耗财富,还远没到做贡献的时候。比如,人类好不容易可以登陆外星球,但这一行为并没有带来直接收益;其它的探索亦然。就像一个富家三代子弟,脱离了生产和生意,花大量时间在文艺、戏曲等领域,白白耗费家财。

 

对技术的追求,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巨量财富;也正是对技术的追求,人类走到了现有技术的极限,不再创造增量财富,而是耗费了大量存量财富在没有收益项上。如果人类可以从空气中提炼能源,或者任意合成能源,能从火星上运回蔬菜和能量(全球贸易),或者向其它星球移民(发现新大陆),财富才会再一次大爆发!

 

注水成虚胖,就是种负担


 

高速发展可以掩盖一切问题,一旦增速下降,就像大海退潮,裸泳者现身,场面不堪入目 ,矛盾和冲突随之而来。二战至今,人类社会在美国的带领下,享受了财富大爆炸带来的70多年好时光,突然,类滞涨到来系统性流动性风险加大,所有人无所适从。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段,可以看看今天的东北,光环退去,险象环生。

 

先解释类滞涨:与传统短周期的滞涨不同,类滞胀是基于长周期的判断,尤其是指这样一种组合:潜在经济增速向下,实际经济增速向下,实际经济增速仍高于潜在水平,存在广谱通胀压力。如何理解这句话?打个比喻,隔壁老王面临下岗失业的风险,但是他这个月还领着工资,他还保持以前的消费习惯,没有意识减少消费。全球进入类滞涨,好比一辆高速行驶的跑车,油箱的油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不知道哪里有加油站。

 

我们详细分析了信用货币体系下的美国经济历史,看看人口抚养比、全要素生产率和长端利率债收益三者的关联。般认为,在人口抚养比底部附近,全要素生产率开始出现边际下降,长端利率债收益率开始趋于下降。

 

具体来看,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的峰值出现在1981年。

 

进一步推演,我们认为,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上行周期已经趋于结束,转而进入了长周期的下行阶段;2012年,全球人口抚养比触及52.2%的底部,2014年小幅上行至52.3%。伴随世界经济长周期的转向,许多未有之变纷纷出现:

 

第一,20114月以来,CRB指数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长期下跌,20151216日达到371.63点,与2011411日的580.32相比,累计下跌了36.0%,虽然从幅度上来讲并不是最大的,但持续的时间却是前所未有的长。

 

第二,2012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单边向上,201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单边向下。2012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单边上升,由2012年的1.2%升至2015年的1.9%201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则单边向下,由2010年的7.4%降至2015年的4.0%

 

第三,全球贸易的持续低迷。WTO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持续低迷,2012-2014年,商品贸易增速只有1%左右,而服务贸易增速只有4%左右;2015年全球商品贸易同比萎缩10%以上,而服务贸易也录得了一定程度的萎缩。2016年以来,全球贸易萎缩的局面仍无改观。

 

具体到中国而言,目前亦处于长周期的下行阶段,拐点大约发生在2010年前后;2010年,中国抚养比达到34.2%的低点,此后开始单边上升。

 

债王格罗斯在6月投资展望中称:过去40年的资本市场其实是一只不会再飞回来的"黑天鹅"。这段时间对应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全球经济长周期上升拐点之间的时期,大约1970年至2010年。以美国为轴线详细回顾过这段历史,对政策总结如下:从历史经验来看,政策的目的是使产出缺口尽量小,也就是使实际经济增速尽量接近潜在水平;但一国政府倾向于高估本国的潜在增长水平,并希望实际经济增速更多保持在潜在水平之上而非之下。与此相应的策略就是政策多倾向于放松而非收敛,抑制政策放松的因素是广谱的通胀压力。在潜在经济增速上升的大周期中,趋于放松的政策并不会受到太大的约束,但在潜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周期中,政策放松的空间被大大挤压。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定义更为广谱的通胀:四个部门(政府、金融机构、家庭、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表资产端各类资产本币价格的变化构成了通胀或通缩,当某一类或几类资产本币价格持续上涨时,就形成了通胀,这里的资产包括商品、住房、外汇、金融资产、劳动力等各个种类。类滞胀是指以下组合:潜在经济增速向下,实际经济增速向下,实际经济增速仍高于潜在水平,存在广谱通胀压力。实际经济增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潜在水平之上的核心原因在于政策的刺激,而广谱的通胀压力会对政策放松产生约束,加之缺乏基本面盈利的支持,从而使得类滞胀下的风险资产价格上涨展现出脉冲式和持续性不强的特点。

 

一种更加市场化的选择是允许经济一次性出清,不过我们无法体会失业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对执政者产生的巨大压力,至少在目前来看,市场化改革以及由此伴生的一次性出清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大到无法容忍,除非一些决定性因素倒逼政府铤而走险,否则我们可能要做好经历类似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情况的准备。这种情况同样可能发生在其他国家,债王格罗斯在5月投资展望中写到,"科技的进步与自动化的发展正引领着世界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但这种前进并不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新经济——特别是陷入老龄化困境的发达国家——正在承受越来越高的失业率。一种新的'文化'正在形成,通过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实则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使用,需要央行和财政部的配合。央行不愿意成为政府意志的执行工具,但这是自动化推动文明社会演变的代价。靠直升机撒钱的结果可能不佳,但不这么做的结果可能使得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因此,我认为政客和央行官员更愿意选择前者。

 

这段话是不是很熟悉?当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不能再突破,社会财富的制造速度势必下降,低于社会预期,带来秩序混乱和恐慌。为了刺激增长,解决困境,世界主要经济国家都在做同一件事:通过央行注入更多流动性。通俗的说就是,多印钞票,经济注水。

 

这个做法,今天来看也不妙。中国政府的总结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过去的三十年来看,投入一元钱到实体中,转一圈可以产生1.5元钱,而今天,投入一元产出的可能是0.5元。注水成了虚胖,就是一种负担!

 

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是资产泡沫越来越严重,工资收入越来越赶不上货币购买力贬值的速度,老百姓做什么都不赚钱。各国执政党承担所有压力,如果内部不能解决问题,转移到外部是最好的选择。比如,战争!

 


 

战争是一种经济现象!

 

上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经济发展过程中,繁荣萧条的交替,存在着某种规律性。(请看下图)

 


 

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期,宏观经济出现低迷、就业人口无法解决、国内矛盾开始激化的时候,政府就会出现信任危机。舆论不满的声音会逐渐升高。为了转移国内危机,政府有可能会人为制造战争的可能,最后以一场对外战争解决信任危机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经济萧条而引发战争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战争是制造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当旧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就通过制造新问题来解决。

 

因为一旦启动战争机器,就会取得以下好处:

 

1  全国关注点立即投向战场,国内矛盾将被忽视。

2  国内民族主义高涨,国家空前团结。

3  有机会以"X奸"之名清除异见分子,公众也会拥护。

4  大批失业青年看到了入伍的可能。

5  领导人成为民族英雄,号召力大幅提升。

6  战争是"非常时期",为"经济疲软"找到了借口。

7  战争造成的本土破坏,给新一轮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了机会。

 

通过分析20世纪国际战争史,发现这一规律无处不在。小规模的战争,比如日俄战争、苏芬战争、越南柬埔寨战争、马岛战争,甚至中印战争,都存在着这一条暗线。这是国际政治界心照不宣的阴谋。而大规模的战争,也与经济衰退息息相关。最典型就是纳粹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由于希特勒大幅收缩自己的权力,需要以战争转移1929年的经济危机及树立个人权威。

  

现在的中国,正好处于这一阶段。如今GDP保增长任务艰巨,就业压力极大,传统产业危机四伏,创新创业问号多多,股市今年遭遇滑铁卢,一线城市房价则狂飙猛进。业内人士普遍预测,中国经济在2018年可能要"硬着陆"。中国已经结束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周期,今后将进入"新常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表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非常严重,有水分的经济数据根本掩盖不了这个问题……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如果你的杠杆率不断地在加大,不断地在升高,总有一天会出大麻烦。"

 

近来接受人民日报采访的"权威人士"(你我都知道他是谁了)也宣称,"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虽然他认为"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但谁也不知道这个格局将持续多久。尽管我们对前景还是有信心,但怎么度过当下,却是一个现实的考量。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与某国家发生一场常规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很可能是最有效的消灭危机的方式。对手可能是日本、印度或菲律宾等"西方阵营"的国家,也有可能是与美国。当然也可能是针对台湾。看中国的经济周期,大胆假设,这场战争将在2019年左右出现,也就是十九大之后。点燃战争的导火索很容易,一艘渔船的擦枪走火,都可以引起一场战争。不过,规模不会大,时间不会久,但必将全世界瞩目。毕竟,中国已经很久没向世界亮过肌肉了

 

一旦发生战争,那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因为这些都将和你的资产息息相关

       

——房价泡沫可能将会破灭。首先,"热钱"将集体撤出中国,房地产会有一定程度的降温。战争虽然可以在控制范围之内,但紧张情绪必定蔓延,由于一线城市很有可能成为"敌人"打击目标,因此"逃离一线城市"将成为很多市民的选择。届时,一线城市房价恐怕会大幅下跌。同时,人口流入的二线城市房价也不会有所上涨,因为在非常时刻,有可能遭遇市场失灵。

     

——通货膨胀将会出现。虽然说在未来两年内,通胀已经到来,但到了战争期间,国家必然大量发放货币。但战争期间人们首要考虑的还是生存问题,而不是财富多少,因此,这个阶段的民众对通胀的承受能力很高。政府只好通过大量发放货币稀释不良资产。

       

——进入"战时经济",去市场化。大量市场化企业将关停,央企、国企将汇集社会上大量资源。一些外企会撤出中国(既有主动原因也有被动原因)。股市可能会暂停。互联网创业热潮将彻底停摆,"战时经济"这个概念会被重新提出。政府全面控制和干预国民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经济部门、经济政策及经济活动,政府动员色彩大大加强。整个经济形势相当于一次"休克"。

       

——战场上的状况,交由军方进行布局。很可能处于长期僵持阶段。但国内经济、社会秩序的重构,则紧锣密鼓地进行。对于经济深层次的调整,比如央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化改革、互联网改革等,速度将加快。一些国内棘手的问题,比如香港问题,有可能在那段时间遭遇"强行解决"。同时,反腐力度将再次加强,人事将有一轮洗牌,权力将进一步集中。

       

"我们这一代必定要经历一些事了。"通过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可见经济周期的调整已经近在眉睫了。但是,一旦战争结束,经历深度调整的经济将又充满动力,新的一轮经济大发展又将启动。这就是"权威人士"提到的"L型"经济飞速增长的阶段了。中国将进入下一个"黄金时代",就如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的狂飙猛进一样。今天,中国已经着手在泰国挖克拉克运河以规避被美国控制的马六甲海峡,开辟新的能源通道;已经接受委内瑞拉拿来抵债的64平方公里小岛,它离美国本土是如此之近,这一切都在为一场大概率战争冲突做准备。或者,00后一代,如果挺过了战争这一关,将成为这一波经济的主力建设者。

【转】南海争端:我们为什么不去国际法院?原来如此……

南海争端:我们为什么不去国际法院?原来如此……

2016-07-12 抱朴仙人 握瑜轩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中国的海洋权益争端漫谈之一:领海到哪里?

 

首先说个段子。有人知道我们的领海是怎么回事么?有朋友说了,那有何难?12海里领海+12海里毗邻区+176海里专属经济区嘛,总共加起来也就是200海里。那么,我们的领海是从那里起算向外推12海里的呢?也就是说,领海基线在那里?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我国采用12海里领海。一石激起"三"层浪,因为声明语焉不详,印尼,美国等国家都纷纷来打听,你们的领海到底到哪里啊?

 

这可不是小事,事涉主权,如果你宣布的范围与他们的冲突,对方自然要提抗议;事情也涉及商业,人家的货轮如果遇难或者被抢,也知道该找谁帮忙救助。

可是我们中国就是不吭声,不肯发表必须附上的海图。

 

现在回想起来,也真是苦了周总理为首的外交系统,要是那时候就宣布了海图,跟印尼、菲、马、越、日、韩的关系改善肯定是平添难度了,不发表声明又不行,所以搞了一出有头无尾的戏。

 

中国不透底,周边国家也就搁置了这件事,反正你还没宣布边界嘛,等宣布了再抗议也来得及。

 

只有美国搁置不了,天天来打听,心里急啊。它是海洋大国,又天天在这边晃,又怕莫名其妙发生冲突,通过好多渠道来打听过,其中包括波兰渠道,中国就是不告诉他。12海里领海云云,本来就是对付你的嘛,你急,正好。

 

说起来有钱人就是有办法,美国人不像我们有五千年与人斗的智慧,可他们是科学大国啊,别的不会,做试验有的是经费,准备停当,这就做开了试验……

 

从那年开始,你去看看《人民日报》,隔几天就有一篇声明:"美国悍然入侵我国领海,强烈抗议……"美国也很滑稽,照例是一篇回复:"你没公布你的领海边界,我是误入。"你来我往,双方都很有耐心,用了几年的时间,美国海空军共计入侵我国领海领空500余次(一说是900余次),此后就不来了。

 

90年代初,我国《领海法》颁布,宣布领海基线的时候,美国提供了一张图,与我国自定的边界一致。这张图怎么来的呢?就是搞了500次入侵,从外海往里拱啊拱啊,直到中国抗议,赶紧退出去,海图上作个标记,这就是中国领海了,500个点点下来,互相一连,中国的领海线就清楚了。你说为了这根线,美国人花了多少钱啊。

 

荡开一笔,美国作为海上霸主,最反对别人搞宽领海了,但后来自己也随大流,为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中国的海洋权益之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笑话

 

本朝自宣布12海里领海以来,长达三十余年不向世界公布领海边界,创造了国际法上的奇观。虽然有为难之处,但是也确实暴露了我们长期以政策代替法律,随机应变,缺乏长远打算的执政特点。这条边界线,就既给我们带来过利益,也让我们成过全世界的笑柄。

 

带来利益的例子,打捞阿波丸就是一件,有理有利,还挺仁义。

 

带来祸害的例子,无过于希腊货轮事件。

 

1973年,希腊籍"波罗的海克里夫"号货轮在台湾海峡受强台风袭击遇险,要求救助。地点在厦门港外不到50海里。台湾、大陆、香港都收到了求救信号,也都表示要前去救援。这船的船长先生大概是个学国际法的,背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句话,再加上离大陆确实近,就拒绝了台湾的救援要求,专心等待"唯一合法政府"救援。结果厦门根本没有能够在这种风浪下出海的船,无法出海抢救。难船在风浪中挣扎达十多个小时,终于沉没于厦门港外,船上20名船员死了14个,6人被赶来的新加坡商船救起。

 

这件事之后,据说周恩来大发雷霆,立即拨款去日本买了大型专业救捞船,就是著名的"沪救101",成立了广州和烟台救捞局。

 

这条船我是未见其生,有幸见其死。90年代初,这条船从日本回来,快要进入烟台港了,高压油管破裂还是怎么的,机舱突然起火,船员闻警而动,不去救火,而是抱上从日本买回来的细软,纷纷放救生艇逃走,结果一条已经回到家的大型专业救捞船在锚地烧得只剩了个壳。

 

回到正题,希腊货轮的例子告诉我们,领海的权益不仅仅是利益,它还意味着责任。国土是你的,你一定有义务要管好,否则,你很可能对全人类犯下了罪行。破坏本国的生态和保护本国的生态,意义也是如此。美国为了让别人缩窄领海,提出种种理由,只有这一条我挺认同。本来嘛,那些自己规定了200海里领海的国家,根本就没有维持秩序和援助别人的能力,又依法不许别人管,如果咱们在那片海域里出了事,岂不是晦气到家了?

 

为了对付美国的海上霸权,联合国里的一帮穷哥们凑起来,张罗着搞一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权益的各个方面逐一定义。我天朝作为第三世界领袖,自然不能不厕身其中,不但参与,而且领导;不但领导,而且率先批准;不但率先批准,而且率先糊涂。时至今日,可以说是糊涂得一塌糊涂,但断绝了后路,反而有了出路,南海问题总算迎来了解决的曙光,这是后话不提。

 

话说一帮穷人要对付地球村首富,瓜分海洋,每家200海里,山姆大善人岂能不知?这不是压缩美国海军的活动空间吗?美国是坚决反对,政府不签约,更谈不上国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就变成了一个玩具,眼看要无疾而终。谁知道峰回路转。

 

里根时期,美国终于出了一位矮人,他矮在哪里呢?此人可以看见自己的海岸!原来美国人一向高瞻远瞩,只看得见别人家的海岸,从来不知道自己家也有海岸的。里根政府突然发现,世界上原来只有他是面临两个大洋的国家,而且海外一望无际,不需要跟任何人平分什么专属经济区,更不用说领海了。原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旦公布,他才是最大得益者,所以立即行动,政府批准,说服国会通过,动员其他海洋国家签约,快马加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终于从玩具变成了工具。可是原来想联合起来对付富人的把戏,结果还是富人沾光。马太效应果然不凡。"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和生效过程,就是这样一幕含泪的喜剧。

说是喜剧,里边自然还有笑料。诸君试看其中的《公海》一章。开宗明义,好像是"公海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只能够用于和平用途",鄙人家里的《海洋法公约》早已束之高阁,大意如此吧。这段话堂堂皇皇,美国中央司令部不干了,据说他们的一位司令长官专门跑到一个研讨会上请教专家:公海既然只能用于和平用途,那运兵算不算?运军火算不算?两国掐架,难道要约好了到谁家里去打?

不知道专家怎么答复。

 

中国的海洋权益之三:东海的分割兼谈划界规则,我们为什么不去国际法院?

 

国家对海洋的权利基于陆地,没有陆地谈什么领海?但有了陆地,领海怎么定呢?大致上有这么几个原则:

 

1、自然延伸原则。就是所谓大陆架,是大陆的延伸,延伸到哪里算哪里,直到海底地形突然一沉,就算是大洋了,大陆架也就到头,土地权利延伸的极限就在这里了。

 

PS:按照我们东海的海底地形,从大陆出去,一直是几十米到百把米的缓坡,直到冲绳海槽,地形突然下沉,一下到了2000多米深,黑潮宽阔壮观,不动声色,沿海槽缓缓而来直上东北,水色清到蓝黑色,令人终生难忘。我出海考察的时候,在奄美大岛附近测过透明度,30cm直径的白盘子,一直放到四十米水深还看得见,当时的疑惑是我们的潜艇在这里可怎么躲呢?

 

2、人口比例原则,人口多的国家多分一点。

 

3、相向岸线长度比例原则,岸线长的国家多分一点。注意,这里说的是相向岸线,只是争议双方相对的部分,不是指海岸线总长度。

 

4、中分原则。把争议地区一分两半,最直观的分法。

 

我们对日本主要是坚持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边界到冲绳海槽中线。按照这个原则,日本大概只会剩下二三十海里的样子,中国几乎把东海全占光,成了名副其实的东中国海,日本当然不干。

 

日本提出的理由是这样的:日本的东西两面都有海槽,东面的海槽举世闻名,乃是马里亚纳海沟,一万多米深,乃是个喜马拉雅山放进去都不露头的大坑,外边才是真正的西北太平洋。所以日本说了,这个冲绳海槽,其实是大陆架上的一个凹陷,并不是陆架的终点,马里亚纳海沟才是终点。这样一来,日本和中国就是共大陆架的国家,延伸原则不适用。

 

日本提出的原则是中分,中国不予理睬,但是在事实上也从来不在中分线的对面搞什么动作,所谓不欲多事是也。这虽属无奈,却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个行动本身会说明一些问题,让对手猜到了我们的底线。

 

中国提出来的让步,基本上是坚持大陆架延伸原则,可以考虑岸线长度比例原则稍作调整。

 

至于人口比例原则,日本自然是不提,中国好像也没提,大概是倚多为胜,胜之不武,不好意思吧,也可能是依据已经充分,不需要再提。

 

东海的划界问题之所以十分讨厌,因为它还要涉及到韩国,韩国也宣布过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当即声明不承认,但是此后也约束自己的军舰船舶,不得越线,我们大概就是在韩国声称的领海内进行过科学考察的最后一批中国人了吧。

 

韩国与中国是典型的共大陆架国家,延伸原则不适用。看到中国与日本谈判,中国愿意引入岸线比例原则,韩国就要求中韩双方按照岸线比例来分,中国严词拒绝。为什么呢?诸位去看看地图,中国对着韩国的海岸是江苏和上海,岸线平直,其实是很短的,韩国对着中国的岸线锯齿狼牙,其实很长,按照这个比例,中国大大吃亏,所以坚决不认。估计这片海域将来会中分了事,中国稍微让一点也有可能。

 

看到这里就清楚了,国际法上的划界原则,其实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到了最后,还是要看谁的力气大,中国在小小一个东海,对不同的对象坚持不同的原则,唯一的取舍标准还是国家利益。

 

日韩都曾经提出要和中国进行东海划界的多边谈判,中国一直是坚持双边原则,一家一家谈。这可是周总理定下的老规矩,宁肯在双边谈判中多让步,也不参加多边谈判,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与各国列强打交道血的教训,只要有可能就会坚持。再说了,前面河里有朋友谈可以请国际法院管辖等等,不要说国际法院需要争议各方主动接受管辖,承认并执行其判决,审判又旷日持久。中国和中国人民,是绝对不会允许什么人把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交到几个专家或者第三方手中的。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公正,却不能寄希望于外国的调停、干预,更不用说判决了。所以我们只往国际法院送法官,给别人判案,自己的事情么,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比较好。

 

说到这里,朋友们可能不知道,七十年代后期邓公与日本谈海洋权益的时候,我们还根本没有海底地形图,是拿着海军的航海图去的,日本资料反倒很详尽,那叫一个被动。邓公回来后大搞海洋调查。到今天,可以说我们掌握的水文、地质、化学等海洋资料数据之周密翔实,已经不弱于日本,可以说,总算把家门口的事情搞清楚了。为了这些数据,不惜血本。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自己造的(其实是用货轮改的)向阳红5号和向阳红10号两条万吨级远洋考察船都名列世界十大考察船之列,10号还兼有通信船之职责,天线密布,蔚为壮观,三百五十多个床位,四十多个实验室,在我们业内人眼里,比起军舰,也许更令人自豪。为了这些数据,每年都有人牺牲殉职。我的两个校友留学归来,参加海洋调查潜水死在黄海;海洋二所的科研人员,为了取得强台风的潮位资料被风浪卷到礁石上摔死;大洋协会两个人,为了西北太平洋考察,取得先驱勘探权,在向阳红16号上因船难牺牲。今天可以跟人家摆事实讲道理,全是靠人命和金钱堆起来的实力后盾,如果不是国力的提高,谁来理你!

 

我看到萨苏兄谈游行,说中国的希望在于疲惫归家的工程师,不由得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发愤建设这个国家容易,真干起来,其中的辛苦无奈和不甘,庶几有《赵氏孤儿》的那份心情。

 

中国的海洋权益之四:向海洋!图们江入海权与西北太平洋形势

 

尽管临海,但中国在传统上就是大陆国家,海洋一直代表着危险和反叛,而不是代表着机会。历朝政府都防范有加。所以有人打过来,割地赔款,肉痛得很,跟我们要一点海洋权利,倒是立刻答应。所谓天朝弃之,蛮人得之,于我为无用之物,于彼有活命之资,从来就不当回事的,乐得做好人。西方国家则不然,出海口问题争得拼死拼活,在一个水面占了70%的水球(而不是地球)上,谁掌握海洋谁就掌握世界,这才是大国的根本。而出海通道,则是第一步。

 

在出海通道问题上,日思夜想,经常要大打出手的最突出选手,就是我们的北方邻居俄罗斯。为了获得通向大洋的道路,为了获得不冻港,为了成为一个海洋国家,他们迁都、侵略、吞并、欺诈、合作,用尽了手段。你去看看圣彼得堡的历史、塞瓦斯托波尔的历史、塔林的历史、大连的历史,血泪斑斑,都和他们有关。

 

这里要说的,是瑷珲条约和图们江的故事。由于时间久远,家里的书和资料又不在手边,纯凭记忆写来,不一定对,欢迎指正,有时间的话再改写一次。

 

大家注意一下中国东北吉林黑龙江的地图,有没有发现靠海的地方都属于俄罗斯?老毛子对于海洋的贪婪和我天朝对海洋的无谓,两种态度合成这条国界线,记载在一个文件上—《瑷珲条约》。从此,东三省被隔绝于大洋之外,只有辽宁还留有对内海的港口。

 


 

闭关锁国的年代,我们不需要海洋;贫穷落后的中国,海洋对于我们也只意味着几条鱼虾,但是一个强大的中国需要什么呢?

 

必须成为一个海洋国家!政治上要求我们走向海洋;经济上要求我们走向海洋,开发海洋。为了保障这一切,军事上,我们必须能够自由地航行在大海上!

然而有岛链。

 

海洋环境是严酷的,不通过岛链我们不能进入西北太平洋,不通过马六甲海峡我们不能进入印度洋,而这些咽喉要地,都控制在别人手里,每天有无数只眼睛盯着你,无数只耳朵在倾听,大门随时可以关闭。一旦关闭,贸易将停止,能源将枯竭,军舰出不去回不来。那些陶醉于我国海上力量建设的朋友们,可曾想到这一点?一支可能出不去的舰队?一支出去了就可能回不来的舰队?光强大有什么用?对马海战和两次大战中德国海军的遭遇,不都证明了拥有开放性通道的重要性吗?别看前几天有条潜艇招招摇摇地过大隅海峡回来,那是溜出去的!正好证明了你不能正大光明地自由出入。

 

所以每次看到中国地图,看到右上方的地形,心里总是一股苦味久久不去。哪怕在这里有一点靠海也好啊,我们就可以拥有一条绕过岛链,奔向大洋的北方出路,怎么老祖宗就都不要了呢?

 

然而绝处有生机。

 

八十年代在海洋法学界有一个大的盛事,就是重新发现我们拥有图们江的入海权。

 

《瑷珲条约》是中国签订的没有中文本的国际条约,它只有满文、蒙文和俄文本,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懂汉语,你没有办法合法地理解它。后来的《中俄北京条约》基本追认了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的海岸,就永远和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说再见了。

 

但是据说,瑷珲条约的俄文本中,留了一段文字,说是中国渔民可以合法地在图们江上航行,也可以合法地通过图们江出海,因为他们以捕捞大马哈鱼为生。谈判的时候我们请了一位法国传教士作翻译,是他自作主张写上了这段文字,后来勘界的时候,吴大澄坚持了此条。

 

我们从图们江入海,需要沿江航行15公里,有了这15公里的航行权和出海权,就有了一个出气孔,将来未必不能成大气候。所以外交部发出说帖,取得俄朝两国认同,先派渔民,然后弄了一条小小的考察船,沿图们江入日本海,两家没有异议,权利就落到实处了。

 


 

要把这个权利弄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我们倡议建立图们江口国际开发区,一直张罗到联合国;图们江上横着很矮的俄朝铁路界桥,我们的大船出不去,要做工作请他们加高,朝鲜还要从中作梗,要说服,要拿东西来交换;这个航行权最初是为了渔民捕捞大马哈鱼而设的,在没有成气候之前,大马哈鱼可千万不能绝种,所以每年我们都要往江里投放大马哈鱼鱼苗。可笑吧,可是没有办法,没有人会喜欢邻居强大的,俄国和朝鲜也不例外,只有细雨微风,缓缓图之。我的心中,总有一天,或买或租,我们会在图们江口拥有一块港口飞地,直下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我们这个国家,至少衰落了两百年了,病去如抽丝,今天力图中兴,急不来的。

 

最后,我觉得应该寻访后人,给那位法国传教士发一个大勋章。呵呵。

 

中国的海洋权益之五:南海啊南海

 

南海真是个好地方,如果有可能,建议各位一定想办法去一次,我觉得比去西藏值得。何况西藏永远不会是别人的,南海嘛,还有不少麻烦,也许将来会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国了。

 

所谓南海问题,包括西沙和南沙问题,主要是指南沙问题,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是谁首先宣布南海是中国领海?又是根据什么呢?

 

清朝的皇帝,连领土也保不住,知不知道有领海这回事也都难说,自然不会主张海权。民国建立后,太平日子没有几天,不是内战就是外患,然后是世界大战,幸亏站在了胜利者一边,这才有南沙问题,要是站在输家一边,今天可能还没资格谈这个问题呢。说来也奇怪,中国人每逢大事,点子奇准,两次大战,都站在赢家一边。第一次是名胜实败,第二次则是中了大奖,所获奇丰,弄了个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当当。到现在快六十年了,还是玩得兴高采烈。多少比我们有钱的人眼睛红得出血,也想参加进来,可我们玩我们的,就是不给你玩。想起来真的要感谢当年的总统蒋公。

 

话说1946年,林遵率舰队收复诸岛,说是收复,我看还是有接收失败者财产的成分在,有些岛屿其实不知道是谁的,日本人占了,又输给了我们,我们自然就笑纳。跟随舰队出海的,有一位地质矿产部(?)的司长级官员,大笔一挥,用九条虚线划了一个大口袋,这个口袋大到什么程度?我们的地图上都只好另开一个新窗口,专门显示它。回来以后,印到国民政府的地图上,公诸于世,边界线就这样出笼了。

 


 

本来我们画了图,说我们家的院子到哪里哪里,邻居们有话快说,有屁快放,不说,就当你们没有意见了,但是这伙邻居几乎十年都不吭声。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这才陆续跑出来主张主权。我们自然是得理不饶人:"你们有意见为什么不早提?现在我们都管了这么多年了,哼哼!"

 

那帮家伙也挺委屈。原来1946年菲律宾还没有独立,美国还罩着他呢,应该美国替他出头的。美国被土著人吵得头晕,正准备撂挑子让他们独立,哪里还有心情管这等鸟事,所以没有态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情况也差不多,革命党刚从树林子里钻出来,或者还没钻出来呢,东西南北还摸不清楚,谁看见过中国印的这张图?又有谁知道该抗议呢?越南当时正打得如火如荼,保大皇帝自保不暇,法国老大到处救火,也顾不上管这档子事啊。

 

不管怎么说,主权这玩意有时候就像西式结婚,要公告一家伙。牧师大人庄严宣布:"有异议现在提,否则永远闭嘴。""什么?没有人有意见啊,那就这么定了!祝福你们,阿门。"

 

但是这九段线划得实在是太那个了一点,基本上都是沿着人家的海岸线划的,人家家里内讧结束,当然要出来理论一番,南沙争端,于是越演越烈。

 

这九段虚线到底是什么线?它既不是领海基线,也不是领海线,它的法律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自己家里也心虚得厉害,所以1995年公布领海基线的时候,根本就不提。海洋法学界内部,就称之为九条断续线。爱国的诸位同胞,可有人去数过从越南沿海到巴士海峡,围这个大口袋到底用了几条线? 

 

不管怎么说,这个时候可不能发书呆子气,什么依法办事之类。前朝给我们留了一个理由,我们就要用足。找新的理由,付诸实际行动,去争、去抢,弄多少算多少。

 

具体的行动,大家看到了岛礁上驻守的战士,捕鱼的真假渔民,护航的渔政船和军舰。还有大部分人不知道的。十年以前,地矿部,国家海洋局,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搞了一个南沙海域的物探调查,弄了一架飞机空中来搞。外交部紧张得要死,所以最后的实施方案不是按照一般的物探方法从一侧开始逐条勘查,而是先在最中间,肯定没有争议的地区飞了一个来回,看看没有人抗议,再往左右扩一点,再扩一点,结果全部勘测了一遍,邻居都不吭声,于是得胜还朝。实际上呢?这周围都是穷邻居,可能根本就没有空中监控力量,不知道你在干啥呢。如果是在东海啊,那就早把答复邻居的抗议照会都拟好了再出海的啊,他们哪里会看不见。

 

结合后面的几个说明,我的观点是:

 

钓鱼岛问题的实质是"保"。主权是明确的,就是属于我们。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捍卫主权,在法律上根本就不会承认日本的什么权利,永远都不会。即使他现在占着,那也还是我们家的东西,我确实有可能永远也拿不回来,但子子孙孙都要给我记牢,那是我们家的,有朝一日时机成熟,一定要拿回来。

 

南沙问题的实质是"争"。法律上确实有问题,但先下手为强,争得多少是多少,为此杀人放火则没必要。

 

附带说一句,本系列全属谬论,放之四海而皆不准。而且在十年前我就是这个观点,当时就不合时宜。我姑妄言之,各位姑妄听之吧。

 

中国的海洋权益之六:在南海,中国真的拥有无可争辩的权利吗?

 

谈到南海的权利,我们喜欢说一句话,叫做自古以来就如何如何,有时高兴起来,还要加上"神圣"两个字,这就是所谓历史性证据。

 

南海的历史性证据,主要是渔民世世代代捕捞的传统生产证据。还有就是在诸岛上发现了很多中国人生活过的证据,什么铜钱、船具、水井、房屋等等。可是这些证据,在现代国际法上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小。想想也是,这些依据如果可以算数,那我们的海洋国土可以一直拓展到暹罗湾,泰国都跑不了,更不用说什么菲马新越了,那样的话,南海问题一举解决,连邻居家的房子地皮都成了我们的了,院子还在话下吗?大家不要笑,这个主张我是亲耳听台湾一位海洋法学家说过的。这位先生不但强调历史性证据,而且要求据此宣布暹罗湾为我国的历史性海域!他演讲下台以后,中午用午餐碰上,我笑着说他:"你还真是怕我们和邻居打不起来啊。"所以在哪里发现了什么什么,证明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之类的话,听听就是,不可认真。

 

真正过硬的证据,就是实际控制。你说那里是你的,你有没有去管理过?那里的人服不服管?别人是否都没有意见?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都是"是",你多半就赢了。在西沙,我们就有这样的依据,在南沙,好像还没有,幸好别人也没有。毕竟我们只是路远够不着,而邻居们那时候很可能还住在树上,有时候宰两个人吃吃什么的,谈不上主权二字。(在钓鱼岛,则是日本人实际在管,那里没有人住,中国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而且是持续反对,有了这第三点,日本在那里的主权成立不了的,我们很有耐心地不断抗议,奥妙也在这里。)

 

滑稽的事总会有,在西沙就出了这么一件。越南海洋法学家搜罗旧闻,发现了这么一件奇事,如获至宝,谈判的时候,当作王牌打出来了。

 

原来在清朝的时候(什么年间我忘了,大概在咸丰同治之间),有一条法国货船运铜经过西沙海域,遭遇海盗,被抢了个精光。根据海上的货运规则,这时候应该到当地政府报案,请求缉捕海盗,政府并且出具证明,回去后就可以向货主交待,并向保险公司索赔。法国船长于是就把船开到最近的海南岛榆林港,向当地知府(也许是知县?)报案。咱们是中国人,熟知官员的作风,当时又是洋人甚嚣尘上的时代,大家都是避之则吉。此后发生的事情,那是用脚趾头都想得出来。

 

那官员告诉船长,我这里叫做天涯海角,天朝上邦到此就为止了,你那个海外,谁知道在哪里?你被抢了,我们不负责任,管不了,也不想管。就这么把被抢船长送出了衙门。

 

但是这件事需要有个了结啊,要不然回法国不好交待。于是法国船长只好驶向越南海防港,那里的地方官员倒挺好,给他开了证明,还派了条小船出去转了一圈,算是缉捕过了。

 

这是什么证据?这就是实际控制和治理的证据。这个证据说明,中国早在清朝,就不承认西沙是本国领土,也不承担那里的治安等工作。而当时的越南不但认为西沙是越南领土,而且实施了维持秩序的工作。这还不说明西沙自古以来就属于越南吗?

 

如果您是中国的谈判代表,受过海洋法和国际法的充分训练,面对这样一个证据,会怎么办?真得恨不得乘时光机器回去杀了那个知府啊。

 

实际的对付方法无非是两条。一条是提出我们自己的更多证据;另一条则是不加理睬,也不争辩,让实力自己去说话。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反正直到如今,西沙是我们的,而且永远是我们的。

 

话又说回来,官员应该学法守法,已经成为公务员培训的共识,但是,地方官员一般不需要学国际法,真的不需要吗?

 

中国的海洋权益之七: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在南海,无权一身轻

 

环绕南海这九条断续线,是我们争取南沙海洋权益漫天要价的上限,超过这个范围,我们肯定是不会再提什么要求的,在这条线内部,其实是可以商量的。问题在于对国民不好交待。

 

  这九条断续线,其法律意义到底是什么?是领海?群岛海域?历史性海域?谁也不知道。

 


 

首先,会是领海吗?不会的。前面说过,国家对海洋的权力基于大陆,也就是海权基于陆权。要确定领海,先要建立领海基线,要划领海基线,先要定领海基点。领海基点必须是主权无争议的岛屿或大陆;基点之间直线距离不得超过24海里,也就是领海加毗连区的距离;时隐时现,低潮时才出露的礁石和浅滩不算数;更严格一点的话,最好岛上是能有人类居住条件的。南沙符合哪一点?除了国民党当时占领的一部分,几乎都不太符合。我们的教科书上说到南海诸岛,都要说一句话,"南到曾母暗沙"。暗沙暗沙,自然是不露头的暗礁,暗礁暗礁,陆都没有,谈什么海权?所以这句话在法律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可是自本朝立国以来,我们就是这么教育国民的,今天突然说这句话法律上不成立,国民接受不了,只好使一招乌龟不出头,我们不提还不行吗?

 

这九条断续线包围的肯定不是领海,那就要另找理由,那么多岛礁,可不可以说成是群岛海域呢?印度尼西亚可以,咱们也可以来个千岛之国嘛!群岛海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承认的主权海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群岛海域的构成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1、水域面积和陆地面积(包括环礁)的比例应该在一比一到九比一之间。

 

2、基线长度不得超过100海里,允许有3%超标,超标部分也不得长于125海里。

 

南沙那个地方岛礁又小,相互距离又远,根本达不到这两个标准。

 

退一万步说,就算我们勉强宣布基线,相邻国家也没有意见,麻烦又来了。基线确定之后,基线包围的海域就成为内水,内水的上方就成为领空。国家对内水的管理可不是一般的严格,完全依据国内法,而不是国际法。原则上外国船舶、包括军舰就不能自由通过了,要想通过,必须事先通报,请求批准,浮上水面,挂起旗帜,快速航行,不得停船,不得下锚,弄不好还会要求你解除武装。要想不这么麻烦,就必须设立群岛水道和空中航道,供外国船舶飞机通过。

这条有些勉强,但是可以争争看。律师的理由嘛!脚下如果没有坚实的大地,有块木板也是好的。

 

但这不够,还要找其他理由。想破了脑袋,还是从"世世代代"这四个字上做文章。

 

我们可以宣布南沙是我们的"历史性海域"!这个地方是我们历史上就经营的地方,渔民赖以为生,商业贸易依赖这一通道,所谓民生赖之,不可离弃。这个理由看上去不错。别人也有这种海域,比如加拿大的哈得逊湾,大家去看一下北美地图,那个口袋其实很大的,要按照12海里领海制度,中间都是公海,可是加拿大就是宣布这里是历史性海域,袋口一扎,里面都是我们家的东西。

 

但是按下葫芦瓢起来,我们这个主张刚试探了一下,周边诸国还没反应呢,几个海洋和航运大国,包括美日就都来问:"听说你们要宣布这里是历史性海域?那以后我们路过的时候岂不是都要先请示汇报?"原来这里是国际海运的重要通道,每天千帆竞渡。一旦宣布为历史性海域,国家对其的管理接近对内水的管理,不但要管海洋,还要管天空,还要按照国内法来管。这样都行,岂不是生杀大权全操于我?想抓就抓,想审就审,不要说路过的军舰,路过的客商不是也很不放心?这个干法,其实相当于宣布我们家门口的高速公路是我们家自留地的一部分,我想乘凉就乘凉,想晒场就晒场,过路人肯定有意见。要强行宣布,多半会成为世界公敌。

 

正因为如此,前文谈到,我们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会吃亏,至少南沙问题就没有办法坚持原来的立场,只能跟邻居商量着来了。但是在商量之前,还是要尽量占一点地方,多一点讨价的砝码,理由嘛,管他呢!

 

南沙周边诸国的抢占活动,其实相当于我们国内拆迁以前的抢搭违章建筑。当然是非法的,国家也不承认,但是到了补偿的时候,还是会考虑的。不但邻居争地盘如此,公共汽车上争坐位更是这样,先扔一个包包过去,别人想坐,就可以大喝一声:"有人了!"这句话有什么法律依据?没有,奇怪的是大家看见这个包包,听了这句话,多数会乖乖走开,另找地方去了。大家承认,那就行了,这就叫做惯例的力量。

 

这里要顺便说一句,前些年,有些人策划在公海上建立流动广播电台,向中国发送政治性广播,后来无疾而终。为什么不敢干呢?原来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了这种情况,只要出现这样的广播船,可以收到广播的任何国家的法院均可以接受起诉,加以审判,本国军舰可以实施登临权,即使你在公海上也一样。所以只要该船开始广播,大陆可以收听到,法院一判,军舰就可以立即出发去抓人,管你在不在公海。这几个人只想做先驱,不想做先烈,自然是偃旗息鼓。

 

中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实是大势所趋,吃不消像美国那样耍赖的。南沙问题上吃一点亏,也是必然,东海上就沾光了嘛!遗憾的是,这些事跟国民不容易交待,没有哪个政府官员敢说南沙问题上,我们是弄多少算多少,实在没有也就算了。全国人民还不生吃了他?所以谁都不出头解释,老百姓也不明白,只是觉得政府软弱无能,呵呵。

 

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放弃了一点权益,却明确了规则,这叫做无权一身轻,今后谈判起来容易一点,对国民交待起来,也有个依据。赶紧跟四邻把地界划清楚了,大家都是好邻居,可以专心建设,也省得别人挑拨离间,天天扯皮,好处还是不少的。

 

中国的海洋权益之八:舍命开荒的大国意识,大洋勘探与开发

 

知不知道中国有个"大洋协会"?知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写得很滑稽,有大量的篇幅在谈一个叫做"区域"的地方,在谈一个叫做"管理局"的机构。分章累节,把个公约弄得像个企业章程。这是为什么呢?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台以后,各国瓜分临近海洋的斗争进入白热化。但是另有一块,就是公海,则相对沉寂。这块地方约占地球表面积的一半,表面上可以航行捕捞,海底可是有丰富的矿藏。大家嘴上都承认这是全人类共同财产,实际上却各怀心思。这块地方有多重要呢?用专业的语言说,"国际海底区域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您琢磨琢磨这句话,不感觉到应该赶紧插手吗?

 

大洋底下,有多少矿藏呢?什么可燃冰之类的新玩意不说,光说大家都知道的多金属结核。这一种矿物,其中含有锰、铁、镍、钴、铜等几十种元素。世界海洋3500-6000米深的洋底储藏有3万亿吨,太平洋海底储量最多。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万年,镍可用2.5万年。

 

实际上,在风波险恶的大洋,几千到近万米的水深,要查清楚有什么矿并不容易,要捞上来就更难,要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商业开采,就更更更难。咱们河里多的是学自然科学的人,几千个大气压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清楚。不是财雄势大的有钱人,是干不了这件事的。

 

有钱人干,难道穷人只眼睁睁看着么?穷哥们联合起来,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里规定了又规定,内容大致如下:

 

1、国际海底及其资源,任何国家或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任何国家也不能自由开发,而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2、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实行国际管理,联合国在1994年《公约》生效时专门成立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管理权,总部设在牙买加。

 

但是穷人毕竟是穷人,自己开发不了,又不准别人开发,也太说不过去了吧。最好是富人出钱,富人出力,穷人沾光。(附带说一句,穷人多数是懒人,这可不偶然。)所以关于国际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制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实行平行开发制,即一方面由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企业部开发,它可以直接牵头把有钱的企业或者个人组织起来,自己动手开发;另一方面由有关国家及其自然人和法人与管理局以协作方式开发,勘探资料要全部上缴管理局一套。

 

可是,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就开始了有关勘探工作,海底下有这些矿,还是他们发现的呢!所以为了照顾对资源勘探进行了大量投资的国家的需求,承认它们的优先勘探权。这个优先勘探权附加了不少条件,全都是为了保证穷人沾光的,富人咬咬牙,也就承担下来了。我们中国,本来应该属于穷人,可这次不惜血本,挤到富人堆里去了。

 

大国就应该干一些只有大国才干得了的事情,做大事,争大权,让别人学不去,追不上,不要和穷人去争一些鸡毛蒜皮。美国,日本,是最早干洋底勘探这件事的,中国和印度紧紧跟上,中国要稍快一点。韩国、巴西、菲律宾和泰国等,也在积极准备,并且正在申请矿区。

 

1991年,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登记注册为国际海底开发先驱者,在领海和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国际海底区域分配到15万平方公里的开辟区,马上开始勘探调查。1999年,完成开辟区调查,弄清情况后,按照约定,上交勘察资料,放弃开辟区内50%区域的开采权(这些都算上交的管理费,呵呵),中国大洋协会为我国在上述区域获得7.5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的金属结核矿区。当然是我们挑过的富矿区。想一想,只比江苏省面积小一点的矿区,下面铺了将近200米厚的金属矿藏,这已经是我们的了。是不是该游行庆祝呢?我觉得值得。因为反过来想的话,如果我们丢了这么大一块地儿,多半要游行了,呵呵。

 

目前,我们已经和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勘探合同》,从国际海底开辟活动的先驱投资者成为国际海底资源勘探的承包者。等到我们的深海机器人造好,采矿和运输技术成熟,也许在10年之内,就可以看到太平洋捞回来的锰和镍了。

 

争夺海洋权益的斗争,并不总是刀光剑影,经常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完成的。开发勘探大洋,我们现在的水平大概是全球第三名。一般来说,研究大洋勘探技术和勘探工作,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开采技术实用化,需要1520年的时间,到了现在,只要我们不停步,落后于我们的人,大概赤脚也追不上了。开发大洋的意义和它对我国科研水平和工艺水平的促进,我觉得只比两弹一星低一点点。谓予不信,可以试看今后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名单。

 

7.5万平方公里的权益,这就是大洋协会的工作成就。外交部,国家海洋局,原地矿部等部委功不可没。照这个路子走下去,也许今后我们会有幸看到一个漂浮的中国,一个每三五年就会扩张五万平方公里左右的海底国土。这个地方,目前就在夏威夷以北,日本以东,美国西边的太平洋上,大概就是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出发地左近,也是奇特的巧合。

 

真的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不但每年要为此付出几千万的勘测资金,也付出了其他的沉重代价。向阳红16号就是执行大洋勘探任务的途中沉没的,还死了三个人。

 

回忆起这条船,现在还觉得她漂亮。4400吨,线条优美,停在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浦东高桥码头,紧贴着雄伟的向阳红10号,犹如一对柔情蜜意的情人。跑起来又快又稳,可以高速到达目标区;低速性能又好,可以拖着考察设备慢慢游弋。在八十年代,那是世界顶级配置的科学考察船,不要说实验室了,在刚脱离"先生产,后生活"模式的新船里,生活非常舒服。里边的首席科学家舱室,比宾馆不差。乘这条船出海,大家都是很羡慕的。当时的向阳红16号,几乎专业搞大洋勘探了。

 

坏也就坏在"羡慕"这两个字上。向阳红161993年沉没在济州岛附近,当地水深好像只有80来米。沉没经过的官方版本,可以看这个网页:http://www.kepu.com.cn/gb/earth/ocean/protect/prt121.html

 

其实呢,据传闻,这应该是一起责任事故。

 

简单的说,当时出海考察是有补贴的,向阳红16号是新船,舒服,又老是跑西北太平洋,停靠夏威夷,有美金可拿,所以参加大洋考察是美差。美差就要轮流去,这也是咱们国家的惯例。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向阳红16号的船员队伍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在东海分局系统内轮换。如果我记忆不错,这一年是轮到了宁波的四大队为主。临时的船员队伍,未经磨合,对船舶也不熟悉,船未出港,隐患已经埋下了。

 

这条船上不但装备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多频海底扫描系统,海洋二所带上了深海专用的海底照相机(听说是3000万元进口了两台,出去调查跑丢了一台。下水的时候好好的,拖上来就只剩下钢缆了,这是剩下的一台)。由于经常要在远离航线的海区作业,船上的航行保障系统也是第一流的,除了航行的雷达系统,还装备了自动报警避碰雷达,是进口的第一流设备。

 

由于赶路,晚上起雾的时候,船速并未合理降低。进入济州岛海域,当地是传统渔场,有许多小渔船作业,为了防止被大船撞击,这些渔船多数装备有雷达反射器(在桅杆上,三角锥形)。向阳红16号上的避碰雷达,只要发现一英里内有回波,就会嘟嘟地叫个不停,值班船员听得心烦,竟然把避碰雷达关闭了!这是祸害的开始。

 

凌晨四点左右,"银角"号液化石油气船出现在雷达屏幕上,值班员作了记录,但并未改变航向。按照道理,四点半左右还应该记录一次"银角"号的船位,一旦发现"银角"号两次船位的连线指向雷达中心位置,就要立即考虑碰撞的可能性,看惯矢量图的朋友,应该一说就明白了。但直到五点,向阳红16号没有改变航向航速,银角号也没有。

 

五点五分,银角号从浓雾中出现,两船相距只有约200米,我船向东南,对方向东北,正在沿直角方向冲向灾难的汇合点。

 

这时候的一般惯例,是双方向右舷转向,各自从对方的船尾通过。但是不知为什么,也许是我们太靠近对方船头,也许是对自己的机动性和速度有信心,向阳红16号打了左舵,企图从"银角"号船头加速通过,而这时"银角"号正在向右转向,正好在双方的新航线上形成了致命的交点。4400吨的考察船被3.8万吨的大船撞击,连对方的甲板也看不见,在腰部被"银角"号球鼻艏冲进挑起,形成一个大洞。"银角"号主锚因为紧急刹车向前荡过来,那么一大个铁钩子撞进上层舱室然后又荡出去,正好扫过两张高低床,大洋协会一位官员,中国建设银行(贷款单位)一位干部在睡梦中当即牺牲。

 

撞击发生后,"银角"号立即退出一海里外停船,这一退,原来被她的球鼻艏堵住的大洞立即进水,十来分钟就沉下去了。

 

事件发生后,我们对"银角"号多有指责,但是按照海上避碰规则,它的责任是不大的。首先小船让大船是惯例,他不变更航向航速不能说错;其次,她急速退出导致了我船加速沉没,有责任,但是她装的是液化天然气,在运载危险易爆货物时,应该首先防范连锁爆炸,在被撞船舶有可能爆炸燃烧的时候,她迅速退开应该是正确的。说到失误,有一个问题我不明白,为什么直到撞船,双方都没有用16频道联络一下呢?

 

最后的索赔好像也不成功。

 

为了这件事,当时的总指挥,东海分局党委书记,第一次南极考察的英雄船长张志挺好像被撤职,陈局长也背了处分。

 

当时随船的是负责大洋勘探主要任务的海洋二所,最后一个含泪的笑话出在他们这里。为了减少科研经费支出,课题组可以多分一点奖金,勘探设备竟然都没有参加保险,一家伙沉下去,无法补偿,真真是亏煞老本。

 

由于事情发生在十年前,听来的传闻也开始模糊,这里说的事实如果有出入,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只删去人名呢,还是连细节一块删?请教方家,何以教我?

 

就大洋勘探而论,这件事的直接后果就是害的我国差一点耽误了规定的最后勘探期限,不得不赶紧奔俄罗斯买了一条船回来,现名"大洋一号",因为急着买,老毛子狂敲竹杠,实际成交价格比预算价格翻了一倍还不止,据说前总理大发雷霆云云。

 

但是不管怎么说,船员和科学家要去赚那个漂泊四海才来的补贴,可见其生计之艰难。所谓含泪的笑剧,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不要责怪他们的。我们学海洋的同学,在美国工作的人,据说出海的工作特别容易找。美国鬼子,谁愿意经年累月漂泊啊。我们的科研人员,却是经常出海的。

 

说实在的,1963年太宗总书记亲自批准成立国家海洋局,第一任局长就是中将。这些年来,国家海洋局和外交部在海军和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协助下,争了不少权益。太宗复出后,七十年代末投下血本,建立了世界首屈一指的顶级考察船队,作为一个穷国,真是不容易。到了二十年后的今天,悄悄地成了世界第三号海底勘查开发大国。现在能源紧缺,大家看见东海油气田和南海西部油田的作用了吧,那可是二十年前就开始调查勘探的。过十几年金属矿产资源紧缺,大洋海底我们占下来的地盘就会发挥作用了。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所见者远,所图者大的事业,其开端往往是低调了又低调。咱们开始这些调查的时候,只肯说自己是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谁也不说对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具体用处。好笑的是,外国人多半一眼就看透了我们要干什么,自己人反而看不明白,当然,这不怪老百姓。

 

我这里讲的,应该不会涉密。因为我只讲十年以前的事。脱离海洋界以来,也碰不到什么秘密,只不过长期干业务,专业训练和敏感性不同而已。河友放心。

 

中国的海洋权益之九:余言

 

因为各种原因,本系列写不了原定的十一到十二篇了。南极问题不必再写,是因为我们已经挤进去了,它和海洋权益问题的直接关系,目前也不明显;北部湾问题也不必写,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历史。中越双方已经达成协议,现在的任务,是要遵守协议,并且赶紧忘记之前的历史,开始新的生活。所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沉浸在对过去荣光的缅怀里,生活在对邻居不义的仇恨记忆里,以意淫为乐,以骂街为能,那是破落贵族和不成气候的遗老遗少们的勾当。我们嘛,还是轻装前进好。

 

毕竟,我们发表言论,并不是为了吃后悔药,也不是为了指责别人,来显示自己的高明。我们写作,呼吁,都是想为将来的斗争出一分力,提供一点思路。

中国的海洋世纪必将到来!前提是我们会建设得越来越好。还是那句老话,闭关锁国的中国不需要海洋,贫穷落后的中国不需要海洋。我希望,我们的商船奔忙在各个大洋上,而海军,只是为了保卫他们而航行。

 

所以,我们还是先去做海洋生意、去开发海洋矿藏吧,等到有了广泛丰厚的海上利益,海军才有合理的用武之地。

 

海洋权益,除了资源的占有,更重要的,是权利,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大国,其利益必然遍及全球。占有其实是次要的,影响才是主要的。站在喜马拉雅山顶看世界,今后20年的海洋权益上,通道高于一切!

 

除了前文说过的图们江出海口,可以让我们通向日本海以外,在未来,我的看法,我们必将会:

 

穿越克拉地峡,从泰国直趋暹罗湾;

 

铺设输油管,建设高速公路或者铁路,联通巴基斯坦,并加速建设在巴基斯坦的港口;

 

设法从西藏或云南出孟加拉湾;

 

这是直下印度洋的世纪雄心,做得好了,我们完全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洋国家。

 

首先要消除他们对我们的戒心,让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实惠。这次的印度洋海啸援救,我觉得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就做得很好,必将产生丰厚的回报。那些短视的,煽动仇恨的言论,其实无益于我们的战略利益。

 

这些寻求通道的努力,都会受到利害相关国家的抵制和阻挠。在图们江,是朝鲜;在东南亚,是新加坡和印尼;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是印度。在所有的地区背后,是美国。这很正常,没有那个邻居会喜欢我们比她富强。对付这些抵制和阻挠,不但需要我们加强实力,还需要我们有极大的忍耐力和高度的政治技巧。在家里发脾气是没有用的,和邻居打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和平解决争端。动辄灭人之国,已经不时尚了。确实还有人那么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该学习他。"自古知兵非好战",其实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

 

现代国际法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国家主权至上的原则正在弱化,人权至上的思潮正在上升。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相互影响在加强,地球正在缩小,别人家里的事,是会祸延四邻的。不可以说什么"我们自己家里打人杀人,别人不得干涉"。地球村的村民,是可以干涉,也是应该干涉的。自九十年代以来,印尼暴乱,卢旺达暴乱,南斯拉夫内乱,如果完全强调主权,大家作壁上观,国际社会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那种认为国家主权高于一切,对下要求全体国民无条件牺牲,对外不理睬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和尊严的国家至上主义,正在走向坟墓。还持有这种观点的朋友,如果愿意,可以读一下卡西尔写的《国家的神话》。

 

写完这个系列,最大的动力是看见有朋友说,毕业后会投身祖国海洋事业,这真是对本文莫大的奖励。谢谢。

 

需要提醒这些朋友的是,除了危险,海洋工作其实非常艰苦。特别是大洋调查,往往既看不见鸟,也看不见鱼,看不上电视,水天一片,极为孤寂。为了排解寂寞,我就曾经把电影《阿凡提》看过20多遍;一本《楚辞》,也就是这样背下来的。作为国家战略性工作的基层执行者,你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也看不见它开花结果。

 

我只是一个见证人。为了国家的海上利益,另有许多人做出了真正的牺牲,包括生命牺牲和事业前途的牺牲。如今我每次路过青岛潜艇学院大门,都要默念一个名字。我们兴高采烈地谈论他的功绩,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个人付出的代价。当你看到南海我们从越南手中夺回的那些岛礁,想到那次著名的海战,请记住一个名字:原南海舰队副参谋长,后任潜艇学院副政委的陈伟文少将。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为大家推送好文精选、精读。文章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因联系方式缺失,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

 

那些年我们在A/B测试中踩过的坑

随着Growth Hacking在中国的传播和兴起,作为增长黑客必杀技之一的A/B测试,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所接受和重视。然而,A/B测试看似简单,实则隐藏着许多沟沟坎坎,稍不注意就会导致试验结果偏离科学轨道。那么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一一细数那些年我们在A/B测试中踩过的坑。PS,文中包含大量真实案例,若能对号入座,请尽快修正试验方案。


 

轮流展现不同版本

对于广告主而言,找到最有价值的广告投放渠道,提升着陆页(landing page)的转化率,从而对整个广告投放流程进行优化,无疑是最核心的优化目标。采用A/B测试对不同版本的广告和着陆页进行测试,是一种很有效的优化手段。也就是将不同版本的广告和着陆页同时投放,根据它们各自的数据表现,就可以判定哪一版更好。

 

而目前最常见的做法是,将不同版本的广告进行轮流展示,比如谷歌Adwords系统中的测试功能,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这种所谓的A/B测试(请注意,这种测试方法其实并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A/B测试),就让企业掉入了第一个陷阱。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此的测试方法就好比在电视上投放广告,分别选取了工作日的下午三点中和晚间黄金时段进行测试收集。由于轮流展示时的测试环境不尽相同,所面向的受众群体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最终试验结束后的数据结果必然会存在一定偏差,也就更不具有说服性了。

 

正确的做法是:不同版本需要并行(同时)上线,并且尽可能的降低所有版本的测试环境差别,才能得到精准的数据结果,从而做出可信的决策。

 

选择不同应用市场投放

在介绍这个误区之前,必须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辛普森悖论。辛普森悖论是英国统计学家 E.H. 辛普森(E.H. Simpson)于1951年提出的悖论,即在某个条件下的两组数据,在分别讨论时都会满足某种性质,可是一旦合并起来进行考虑,却可能导致相反的结论。

 

什么样的情况会造成辛普森悖论呢?一个很典型的应用场景:为了验证新版本对于用户使用真实影响,很多企业会选择将不同版本打包,分别投放到不同的应用市场。当发现其中某版本的数据表现的最好,就决定将该版本全量上线。殊不知,当将全部应用市场整合起来进行统计,却发现这个版本的表现差强人意,对核心数据产生了不利影响。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某产品计划在安卓客户端上线一个新功能,于是先将不同版本以小流量投放在多个应用市场(例如豌豆荚、91助手等)。一段时间之后,测试结果都指向了其中一个版本。但其实,这些不同应用市场的用户并不具有全用户代表性,所以如果盲目将试验选出的版本直接推送给全部用户,就很容易因为辛普森悖论而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

 

因此,避免这一大陷阱的正确做法是:将流量进行科学地分割,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用户特征一致,且都具有全局代表性。

 

试验结果不好就一竿子打死

上一个误区讲的是「以偏概全」,那么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这个误区则是「以全概偏」,也叫做区群谬误。

 

在这个概念中,认为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有群体的性质。但如果仅基于群体的统计数据,就对其下属的个体性质作出推论,那么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准确的。换句话说,当我们做了一次A/B测试后,发现试验版本的数据结果并不理想,于是就认定所有的地区或渠道的效果都是负面的,那么我们就陷入了区群谬误的陷阱。

 

作为国际短租平台,搜索是Airbnb生态系统中很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Airbnb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搜索页优化的A/B测试,新的版本更加强调了列出的图片,以及房屋所在位置(如右图所示)。


 

在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试验结果显示新老版本的整体数据相差无几,似乎这次优化没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此时,Airbnb直接根据整体的数据表现放弃了这次优化,那么这个花费了很多精力设计的项目就会前功尽弃。

 

然而,Airbnb并没有借此放弃。相反,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发现除了IE浏览器之外,新版在其他不同浏览器中的表现都很不错。当意识到新的设计制约了使用老版本IE的操作点击后(而这个明显为全局的结果造成了很消极的影响),Airbnb当即对其进行了修补。至此以后,IE恢复了和其他浏览器一样的展示结果,试验的整体数据增长了2%以上。


 

通过Airbnb的例子,我们能学到正确的做法是:在整体效果不太好的时候,不要一竿子打死,而需要从多个维度细分观察个体的情况,以避免区群谬误带来的决策偏差。

 

"好奇害死猫"

一个好的产品必须要能够激发用户的好奇心,并在用户的持续使用中对产品逐渐产生粘性,而不至于流失。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好奇心理所带来的数据偏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应用到A/B测试的场景中,当一个产品推出了新的功能或主页,用户在早期出于好奇心理,发生了过多的试探性点击,从而推动了相关数据的增长。如果这时就以为用户更青睐于优化后的版本,直接全量上线,就很有可能忽视了用户的真实喜好。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适当延长试验的运行时间,观察试验数据的走势是否持久稳定,消除用户的好奇心给结果带来的偏差。

 

反复检验,区间一收敛就喊停

在反复检验中,我们提到了p-value的概念,它可以作为区间收敛结果显著的一个参考。通常情况下,p=0.05是常用的显著值。于是,我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当p达到这个值时,就可以得到显著的结果。不过事实真是这样吗?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Airbnb还做过另一个试验,他们将搜索页上的价格过滤器的上限从300调大到了1000,想知道预订数是否会增加。他们监测了价格过滤器试验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发现p-value曲线在7天之后就达到了0.05,并且这时候的结论是试验版本在预订方面起到了很显著的效果,然而当他们继续运行试验的时候,却发现这个试验开始趋向于中立,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两个版本差别不大。


 

为什么不应该在p-value达到0.05时就停止试验呢?Airbnb团队认为,用户预订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早期的转化在试验最开始时会有不太恰当的影响。他们给出的建议是,为了避免统计学上的错误,最好的实践方法就是基于样本的总量计算所需最小效果,并在开始试验之前就想好你要运行多久。

 

试验给出的p-value值是基于认为你设计的试验是已知样本和效应大小的,所以单纯使用p-value作为停止试验的准则是不太正确的。以及,如果你持续的监控试验的发展和p-value,就比较容易看到真实的效果。

 

以上,就是在做A/B测试时比较容易遇到的坑。还是文章开头说过的那句话,如果刚才说到的那些坑真实反映了你当前的状况,就请尽快修正测试方案,跳出陷阱才能得到更为科学可信的结果。当然,你也可以选择AppAdhoc A/B Testing,帮助你更加专业、快捷的实现A/B测试驱动的产品优化:) 。

 

 

国债,天生就是为战争准备的!

源起招兵买马


 

借款打仗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公元前5世纪,当伯罗奔尼撒战争(编注:发生于公元前 431年至公元前404年的古希腊,雅典与斯巴达为争夺地区霸权而爆发战争,由此葬送了古希腊的黄金时代)开始后,斯巴达及其盟邦因为缺钱,不得已"无息"借用奥林匹亚和特尔斐神庙的储备金,并通过给予各种荣誉鼓励民众解囊相助。但严格来讲,这种方式系国王或领导者个人借城邦名义为之,尚属私债范畴。
 


 

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历史并不长,其伴随西方的议会制一同诞生。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体制。次年,被拥立为英王的威廉三世与当时不断扩张的法国开战。由于战事旷日持久,军费激增,过去靠税收和短期筹措军费的老办法逐渐失灵。苦于资金周转的威廉三世只得以30%的高利率,从银行家和商人那里借钱打仗,从而无形中增加了战争成本。


 

在旁人看来,堂堂一国之君掌握至高权力,可谓呼风唤雨,怎么还得忍受如此苛刻的债务条件呢?


 

原来,在王权时代,

王室借款并不一定会连本带息归还,

而国王总有一天死去,

其继任者很可能拒不履行还款义务。


 

所以,借钱给国王属于典型的"高风险投资",债主们不是傻瓜,其贷款利率自然会水涨船高。


 

即使这样,代表新贵利益的英国议会仍不放心。1692年底,议会明确表态,"希望以最不会造成负担的方法来提供战争支出",并通过了与国债相关的最早的一部法律。

  

在英国之后,荷兰、法国纷纷效仿,陆续发行了自己的国债。然而,由于各国对国债态度各有千秋,处理债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导致国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迸发出应有威力。


 

那么,作为一纸凭证,

国债的力量源泉究竟来自哪里?

交战方又该如何获取并驾驭这股力量呢?


 

 


 

信用决定成败


 

从"光荣革命"到滑铁卢战役的127年里,英法长期为敌。两国有一半时间(64年)都在断断续续进行着战争。为有效筹措军费,自18世纪起,英国对财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通过整合国库资金,简化交易方式,英国的国债体系走向成熟,并成功经受住了一系列战争与经济危机的考验。


 

反观法国,从1614年到1789年间,没有召开过全国议会,国王靠向税收承包人借款,甚至卖官鬻爵来筹集军费,且时常赖账,这些都导致法国国债的公信力不断下降。到18世纪后半叶,英国国债的平均利率为3.7%,而法国最好时仍高达6.1%


 

王室财政危机最终演变为政治危机,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新政权更"狠",上台后干脆一笔勾销了三分之二的债务。拿破仑称帝后,虽然曾经积极实施财政改革,但仍未能将国债利率降到足以大规模筹措军费的程度。于是,为了稳定财政,拿破仑维持了金本位制,靠占领地提供的赔款充实军费。

  

此时,正与拿破仑作战的英国,却以国债为信用基石筹到了大笔军费。1796年,英国成功发行了1800万英镑国债,第二年又追加了4000万。凭借雄厚的资金支持,1798年,纳尔逊率领强大的皇家海军攻占马耳他岛,并取得阿布基尔海战的胜利。与此同时,尽管普鲁士、奥地利等盟友多次战败,但来自英国的"输血"使之得以迅速重整旗鼓。据统计,1793年到1816年,英国提供给同盟国的援助金和融资超过5700万英镑。

 

或许会有人问,英国从哪搞到的这么多钱?

 

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除海外贸易及殖民地收益外,由于透明度和公信力较高,欧洲大陆的投资者更愿意将"宝"押到英国一方。据统计,到战争结束时,超过6%的英国国债为外籍居民持有。

  

一场绵亘百余年的英法战争,让人们见识了国债的威力,而慎重、合理地处置债务,则是获取这种力量的不二法门。事实上,法国失败的种子从开始就已埋下——"老赖"的法国王室,在债台高筑引发的政治风暴中轰然倒坍,革命政府则因过度发行货币而瓦解,并使本国信用度一落千丈,而拿破仑精心维持的金本位制,由于建立在"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政策基础上,也无法与英国"讲诚信,谋多赢"的商业模式长期抗衡。就这个角度而言,英法争霸更像一场两国间国债信用度的战争。


 

 


 

矛盾催生战火


 

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一战爆发,欧美列强花一个世纪的时间学会了英国人的"功夫套路",发行国债筹措军费在各国蔚然成风。


 

凭借金融霸权,19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曾长期将国债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随着欧陆各国实力与经济依存度显著增强,欧洲各主要国家与英国的国债利率差大幅缩小,无形中加大了债务违约的成本。
 


 

于是,人们开始乐观地认为,战争不会轻易爆发,因为市场将成为抑制战争的重要力量。同时,绝大多数人觉得现代化武器投入战场,将使一战像普法战争一样,在有限的战场上速战速决。因此开战之初,各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几个世纪前的老路上,即通过借款和短期国债融资。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战争走向持久化,无休止的堑壕消耗战令交战各方疲于应付。当他们忙不迭改为发行长期国债时,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却给了其当头一棒,发行工作困难重重。无奈,协约国只得朝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伸手借钱。成了前者债主的美国人,自然不会坐视投资落空,遂于 191746日对德宣战,由此判决了德国的败局。

  

在这场历时4年零3个月的激烈搏杀中,各国均支出了巨额军费。其中,德国军费相当于战前 50年的国防预算总额,英法俄三国则分别为38年、27年和18年。巨额国债所累积的种种问题,在停战后开始集中爆发,而此时欧陆经济尚未回暖。

 

债务危机导致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社会对抗更趋激烈,法西斯力量逐步抬头。这时,各国终于真切地认识到:大量发行国债筹措军费,决非"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万能金丹。由于国债(包括战败国赔款)天然具有的连锁反应,最终使这场危机演变成了一颗摧毁国际金融体系、引发全球动荡的致命炸弹(编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而新的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亦就此被点燃。

  

不过,毫无节制地发行国债固然失策,但也不能借机拒不履约。历史上,苏维埃俄国就吃过这样的亏。一战中,沙俄政府为发动战争,曾对外大量发行国债,认购国中就包括英、法等"金主"。当时,协约国内部已形成了利益交错的"三角债",比如英国欠美国 47亿美元,而欧洲盟国又欠英国110亿美元,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债务就是沙俄欠下的。然而,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新生政权却宣布"不承认沙俄及克伦斯基临时政府时期的一切外债"。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因为这不仅将使协约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引发整个欧洲金融体系崩塌。

 

结果,本就在意识形态上与其对立的协约国,再也按捺不住心头之恨,悍然出兵向红军开战,用武力迫使俄国还债。为此,协约国方面还放出话来:


 

谁答应还债就支持谁!


 

于是,高尔察克、邓尼金、弗兰格尔等各路白军先后粉墨登场,让本已千孔百疮的俄罗斯大地更加残破不堪。后来,据苏俄方面统计,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给其造成的损失(390亿金卢布),已远远超过沙俄所欠债务(180亿金卢布)。
 

  

痛定思痛,经此劫难的共产党人终于意识到:要想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作为抑制通胀和筹措军费重要手段的国债是必不可少的。


 

在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用黄金、糖等硬通货做担保的国债重新得以发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由此转危为安。


 

 


 

数字预示结局


 

历史上,有无数关于战争胜负的预测和总结,但大多是基于固有经验的粗浅分析。事实上,每一次重大战役的后续影响,经常令自命不凡的预言家们大跌眼镜。耐人寻味的是,战争这头虚幻莫测的"猛兽",它的气息却往往被市场上嗅觉灵敏的国债利率所捕捉。相关数据的变动,不仅能描绘出战局未来走向,甚至还能提前判定战争输赢。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由战前准备体制转向了战时体制。随着战场逐步从华北扩展到上海、南京,巨大的军费消耗使国债增发已成定局。据《昭和财政史》记载,19371945年,日本增加军费公债的发行额占到其国债发行总额的78%。而以日本4厘息国债为例,"七七事变"后的利率在伦敦市场就已突破10%,到19399月,二战全面爆发时突破20%,在 19409月,德意日三国结盟时涨到了21%,已经达到了高危程度。


 

换言之,此时日本4厘息国债的实际价值仅有面值的25%,资本市场已经清晰地给出了信号:


 

日本将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

战败已成必然趋势。

  

再说德国。法西斯上台后,与自己的东方盟友日本类似,同样选择了封锁对外经济、人为压低利率等方式大量发行国债。但由于德国民众对魏玛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马克6年中贬值1万亿倍)记忆犹新,再加上巨额赔款和外债,国债很难发行。

 

所以,纳粹德国在逐步对资本流动进行管制、限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的同时,停止向市场发行国债,转而直接将国债卖给了金融机构。通过这种隐蔽方式,希特勒悄无声息地筹集到了巨额军费。

  

然面,军费的到位并不等于高枕无忧。先看一组国债与GDP的比率数据:1933年,德国仅为22%,同时期英国为 185%,日本65%,美国41%。但到了1944年,德国达到了200%,日本204%,英国182%,美国为96%。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战争期间德国国债的轨迹。

 

另据统计,到德国战败时,其国内金融资产占国债比例已从1933年的15%上升到了95%。换言之,为了打仗,德国的家底基本被掏空了,最终等待它的只有战败投降。


 

 


 

警惕债务危机


 

纵观古今中外,债务危机屡屡出现,并且每次都与战争扯上了关系。以一战后的法国为例,前者共支出了1350亿法郎军费,还欠了英、美、日一屁股债(约470亿法郎)。为摆脱困境,其采取了向战败国转嫁负担的方式。结果,德国经济濒临崩溃,而法国的"要钱梦"也跟着打了水漂儿。当法国人清醒过来后,才发现自己是道义、实惠全都没捞着,赔了夫人又折兵。


 

然而为时已晚,由于"官逼民反",德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希特勒也从啤酒屋政变中被人嘲笑的小丑,摇身一变成了国家利益的"捍卫者"。随着法西斯势力抬头,新一轮动荡与战争很快卷土重来。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11年,美国债务危机的重要诱因,正是其过去10年为海外作战而向国内外发行的巨额国债。尽管有学者指出,美国不是当年的法国。目前,长期主导金融霸权的美国已深刻改变了国际金融格局,美元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引擎,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持有美国国债。


 

然而话虽如此,美债危机所造成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已开始逐步释放,其中受害最深、最直接的就是那些长期依赖欧美市场及资金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衰退,放大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固有矛盾,最终演化为冲突乃至战争。至今尚未尘埃落定的"阿拉伯之春",其导火索就是201012月,突尼斯一位年轻人因经济不景气无法就业愤而自焚。然而,整场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却似乎置身事外,难道说它感受不到一丝痛苦吗?
 

  

痛苦肯定是有的,只不过美国人早已看清了债务危机的根本威胁不在于债务规模多大,而在于世界对美元的信心几何。所以,尽管深陷债务泥潭,美国却愈发动作频频——"积极"插手国际热点问题,举行或参加一系列大规模军演,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提高了2012年国防预算。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外展示"肌肉",维持各国对美元和持有美国国债的信心,并转移外界注意力。然而,"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果真能避免危机重现吗?


 

2012年初,美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已达100%,突破15万亿美元大关。这已经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了,但更令人震惊的消息却接踵而来,另据预测,10年后美国的债务规模或将超过25万亿美元!

  

在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相联的情况下,美国越来越庞大的债务,其实意味着全球金融风险也正在同比增长。一旦因美国债务违约引发全球动荡,人类是否会重蹈历史覆辙犹未可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