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星期六

[转]罗马帝国商业模式重构史

  古罗马在没找到最佳商业模式前,无论怎么发展始终只是巴掌大的地方。经过500年商业模式的不断重构,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罗马,无疑是欧洲文明的正统,它不仅继承了古希腊的文明,而且在存续期间使基督教成为国教。后来的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乃至俄罗斯的统治者,无不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自居。

  罗马城建于公元前753年,也就是希腊人召开第一届古奥运会后23年,周平王把周朝首都迁到洛阳后18年。

  据说罗马的创建者是一对狼孩,最早的《王子复仇记》主角。长大后,为姥爷报仇,杀死了篡位的二姥爷,夺得了曾经属于姥爷的王位。然后在台伯河边当年被母狼救起的地方,建立了新城。

  不过,如果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这两个狼孩是老王的外孙,属于外戚,谋逆篡位的应该是他们才对。

  后来,为了争夺新城的命名权,哥哥又杀了弟弟,用自己的名字给这座新城命名。

  罗马当然不是一天建成的。事实上,把台伯河边的这个居民点建得像个城市模样,就用了几百年。

  罗马初建时,不过是台伯河左岸浅滩附近的七座小丘,所谓"七丘之城"。此后数百年稍有扩大,但始终弱小,偏居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巴掌大的一小块地方。

 

  养兵是件很花钱的事 仅仅供应人马的吃喝,就是不小的开销。那些武器装备,更是昂贵的奢侈品。图为古罗马军队征战图。

  直到"内部利益相关者"找到了一个最佳的交易结构,罗马才忽然暴富,成为囊括地中海沿岸的西方霸主。如果算到西罗马灭亡,这种霸主地位延续约六百年,如果算到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灭亡,那还要再加上一千年!相比之下,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大帝国只存续不到十年,还包括征战。稳定统一的日子可以说一天也没有。

  "内部交易结构"的形成,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我们来看看罗马前五百年内部交易结构的演变。

  罗马村委会

  公元前753年到公元前510年的罗马,通常被称为"王政时代"。最初罗马人共有300个氏族,也就是300个大家庭而已。

  其中,每10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也就是近亲组成的团体;十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也就是远亲们组成的大团体。

  罗马共有三个部落。这三个拉丁人部落,其外部生存环境相当险恶。台伯河对岸,就是伊达拉利亚人,这个名字太长,我们简称它为伊人。伊人比罗马人强大,双方虽然时时在台伯河边的浅滩上交换农产品,但很多时候,罗马人不得不向伊人表示臣服。

  还好,在这些伊人南面,有希腊人建立的若干殖民城邦的威胁。此时及此后数年,这些希腊人的文明都让伊人和罗马人仰慕不已。而伊人北面的地盘,又受到凯尔特人的侵扰牵制—这些家伙,在伊人和罗马人的眼中可就是蛮族了。

  罗马人虽没有被伊人消灭,保留了自治权,但不敢不团结起来自保。想想周边被灭掉的小部落的悲惨命运,就让人心惊肉跳。

  300个罗马大家庭的家长组成了元老院,推举国王,其实也就是村长。重大事项由全体300家中的成年男子组成的"胞族会议"商定,经元老院批准后实施。

  生小孩太慢,发绿卡,吸引其他部落平民

  罗马人在他们的山丘上修建防御工事,集体自卫。300户,即使都是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还是人丁太单薄。人多力量大,此时是绝对真理。

  罗马人增加人口的办法,首先是努力生育。为了传宗接代,还曾为抢掠萨宾人的妇女而发动战争。

  无奈人口基数实在太小,生育的努力奏效太慢。罗马增加人口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引入平民。

  平民有两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自愿移民。罗马人的七丘之城易守难攻,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力量薄弱的小氏族为了不被强大的城邦掠为奴隶,自愿加入罗马以求安身立命;

  第二个来源是被征服的其他部落成员。这些部落连罗马都打不赢,早晚是被伊人或者希腊人掠为奴隶的命运。与其当奴隶,还不如降了罗马去当平民的好,虽然不再自立门户,好歹还有个人身自由,可以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平民不是白当的,要服兵役、纳税,向罗马承担很多义务。平民还没有公民权,不能担任公职,无权分享战利品。

  就是说只有300家罗马老户是全权公民,后来加入罗马的平民第一不能当家,第二要帮忙守家,第三要出力打架,第四不能分赃。

  刚开始还行,当平民总好过当奴隶,受了罗马的保护,自然要为罗马出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此时的罗马,也有少量奴隶,多是战场上直接抓到的俘虏,主要从事家务劳动。

  日子久了,情况就不同了。过了近200年,罗马平民的数量已远远超出了最初300家老户后代总数。

  300家老户变化也很大,有的人丁兴旺,繁衍出若干家族,有的则干脆绝户了。而且这些人的后代也贤愚不一。平民中也不乏猛人、牛人,这些"猛牛"强烈要求调整内部利益交易结构。

  平民和氏族贵族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内讧,在任何时候都是危险的,在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对双方而言,这根本就是灾难。

  公元前6世纪,陷于内讧的罗马一度被伊人征服。还算罗马人幸运,伊人由于自身的困难,只是向罗马人索取财富和提出苛刻条件,而没有把罗马销户。

  缓过一口气来的罗马人,痛定思痛,决心调整内部交易结构。

  军队股份制:谁出钱多,谁是老大!

  公元前578年,王政时代的第6个王—塞尔维·图里阿执政,效法雅典的梭伦,依靠平民支持开始改革,此人名字太难记,我们不妨称他为老塞翁。

  老塞翁的改革,有效法雅典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为"罗马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改革的第一项,不论贵族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少分为五个等级,财产低于第五等级的为贫民,被称为无产者,不列入等级。

  划分等级的直接理由,不是要分出贵贱,而是要依据财产的多寡出钱办事。这样,立规矩的时候,钱少的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要大家一起出钱办的,就一件事:养兵。

  这可是件很花钱的事情,但是绝对有必要。不知道当时罗马的军队有没有军饷,但以当时的条件,仅仅供应人马的吃喝,就是不小的开销。那些武器装备,在当时看来,更是昂贵的奢侈品。

  老塞翁的方案是:共组建193个百人团,也就是总兵力19300人。考虑当时罗马也就是相当中国一个大乡或者小县的规模,这可的确是支庞大的队伍。

  第一等级的人最有钱,负责80个"重装步兵团"和18个最昂贵的"骑兵百人团"的武器装备和其他供应。

  第二等级负担22个重装步兵团;第三等级负担20个;第四等级人多些,也负担22个。

  第五等级就很穷了,但人数更多,那就负担30个"轻装步兵团"吧。轻装步兵没有盔甲,甚至可能连盾牌都没有,武器也就是简陋的长矛、投枪之类,花不了太多钱。

  至于无产者,实在太穷,一点钱不出也不合适,就负担1个"轻装步兵百人团"吧,装备就更简陋了,拿起一根木棍也就差不多算是武装起来了。

  少出钱的要多出力,到别的等级出资装备的百人团当兵好了。估计低等级的,更情愿到高等级那帮人组建的重装步兵团服役,而不愿在自己等级的轻装步兵团。

  不过老塞翁,你这样不公平,凭什么钱多的就要多出啊?别忙,还有第二项规定,那就是创设"百人团会议"取代过去300家老户公民的"胞族会议"。每个"百人团"有一票表决权,过半即通过。

  第一等级的富人占有98票多数,因此拥有国家大事的决定权。"平民"从此也成了"公民"。

  看着眼熟是吧?不错,这大概就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了。百人团会议就是股东会,第一等级成员组成了事实上的董事会,国王成了董事长。

  改革还有第三项内容,就是将原来的3个血缘部落,按地区划分为4个城市和16个乡村。以地域组织取代了原来的血缘联系。

  至此,罗马才有了国家的样子。

  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成为小霸主

  塞尔维·图里阿按照罗马近二百年演变形成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平民中的牛人,得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进入决策层,而传统贵族由于占有种种先天优势,在决策层中仍然保有优势。

  至于那些降级的贵族,一千米赛程让他先跑五百米还输,这样的选手不淘汰出局,赛会的水平怎么提高?

  这次改革虽然向平民作出了让步,但仍然极大地照顾了贵族利益。"百人团会议"只是取代了胞族会议,而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则保了留下来。按照传统,百人团会议作出的决议,要元老院通过才能实行。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英国议会的上、下两院和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体制上,看到古罗马留下的痕迹。

  老塞翁的改革很快见到了效果。近2万人的军队在当时当地可不是个小数目。

  罗马很快成为台伯河畔一霸,不仅地盘扩大了—还是巴掌大小,只是从婴儿巴掌变成幼儿巴掌—而且还拉起了一个小小的拉丁同盟,自任盟主。最重要的,可以跟河对岸的伊人平分秋色了。

  至于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希腊殖民诸邦以及更南面的迦太基,那是罗马人两百年来仰望的高峰,此时还不敢有招惹他们的念头。

  既然是股份制,那董事长也该是选出来的,不过老塞翁改革有功,一向英明,大家对他也没什么二话。

  等到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个王—塔克文上台,这家伙看不清形势,硬要摆国王的威风,相当专横,据说还很残暴。于是罗马的牛人们一起暴动,把他赶出了罗马。自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体制,这一年,中国的孙武和伍子胥正操练吴国兵马,准备进攻楚国。

  共和体制下的罗马,"执政官"由"百人团会议"从贵族中选出,共有两名,任期一年。

  也就是说,董事长是由股东会、实际上是董事会选举产生的,但只有贵族才有任职资格。

  执政官要负责日常事务,发号施令当然需要权威,于是,罗马人给每位执政官配备了12人的侍从卫队,每人手里拿一把中间插着斧子的束棒,用来惩处那些敢于冒犯执政官的人。这种奇怪的没有太大实战价值的武器,却有一个我们一点也不陌生的名字—法西斯。

  由于两个执政官权力相等,战时常常互相牵制,于是又设了一个临时职务—狄克推多,就是"独裁者"的意思。这个独裁者,由元老院从两个执政官中指定,独掌大权,任期只有半年。

  罗马一直做不大:平民没分红,不愿卖命

  罗马的股份制改革,奏效一时,渐渐又出了问题。

  刚开始主要进行自卫的时候,还没什么问题。人家出钱铸剑制盾、买马备鞍,都是为了保家卫国,不让大伙沦为奴隶,出钱多的掌权拿主意没啥说的。

  可是到了后来,攻城略地,抢来的奴隶、财富、土地,掌权的人也毫不客气地多拿多占,甚至全部在少数牛人间私分。

  这些新老贵族拿回本钱不说,还取得巨额红利!底层的平民要执矛抡刀以命搏杀,随时可能丢了性命,到头来一无所获,何况当初他们也多多少少出了些钱的。

  多年之后,贵族利用权力越来越富,作为军队主体的平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平民们对"攻势作战"的积极性不高,也许是老塞翁改革后罗马的地盘扩张不明显的原因之一。

  到了后来,平民们干脆闹起了罢工,这就是所谓的"撤离运动":每当罗马与邻近部落发生战争时,平民们便带着贵族们给他们配备的盔甲、盾牌、长矛、短剑和投枪,全副武装离开罗马,开往郊外的圣山,宣称要另立新城。

  这大概是最早的劳资纠纷引起的罢工风潮了。此时中国处于春秋末期,这样的事情绝对无法想象。我们常说国情不同,不同在哪里了?首先从根子上不同。

  还得重构模式:给打工仔分红

  公元前494年,强敌又逼近罗马,股份制军队中的打工仔们又集体携带武器装备开往圣山,完全没有一点大局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贵族们慌了手脚,只好向这些没有觉悟、趁人之危的家伙们妥协,同意按平民的要求,选出两位"保民官"以保护平民利益。

  "罗马股份公司"成立了监事会及工会组织。

  从此之后,当元老院通过有损平民的议案时,保民官只要说"维托",这个议案就被否决。"维托"可不是"委托",译成中文就是"我禁止"。

  我们说西方是商业社会,这个"商"字决不是中国人概念中"士农工商"中的那个"商"的意义,而是指其整个社会组织模式和社会意识形态都是典型的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利益交换的筹码:领土、信仰、王位。为了利益,圣女贞德可以出卖;为了利益,东征耶路撒冷的十字军可以转向攻击东罗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里没有什么对错,因为道德体系不同。

  早期罗马只有习惯法,执法者也就是经理层可以任意解释法律,平民深受其害。平民保民官于公元前462年提出订立成文法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完善公司章程,原来的经理层自然不干。

  经过反复博弈,终于在公元前450年,也就是中国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开始后的第三年,罗马制定了成文法典,刻在12块铜板上,史称十二铜表法。

  该法对当时贵族滥权做了限制,对后世欧美的立法思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经过整合完善后的"罗马股份公司",力量增强了。河对岸的伊人,与罗马人的位置颠倒了过来,开始备受老邻居的欺负。到公元前396年,伊人最后也是最大的城池维爱伊被罗马人攻占,这个几百年的老邻居终于被罗马人强行注销了户籍。

  维爱伊城离罗马只有17公里,罗马人统一了台伯河流域,地盘从幼儿的巴掌变成了成人的巴掌而已。

  这一次,罗马元老院同意向平民派发红利了。每个平民分到新征服的维爱伊地区的土地7犹格,也就是22.5亩,还真不算少。

  继续重构,还要给平民中的牛人上升空间

  罗马人赚了这一大笔,有人眼红了。公元前390年,在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南面波河流域的山南高卢人打了过来。罗马人抵挡不住,放弃城池退守圣山。

  虽然罗马人仰赖圣殿中的鹅的叫声,侥幸击退了高卢人的攀山夜袭,但毕竟经不起高卢人的长期围困,只好向高卢人求和。

  高卢人要价1000磅黄金。其实罗马人支付的不止这些,称量黄金的时候,高卢统帅把配剑丢在了天平的砝码一端。这下罗马人亏大了,而且被焚烧洗劫的罗马城的损失,可没有人赔偿。

  经此一劫,罗马人更认识到了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劫后的罗马平民陷入了贫困,为了休养生息,平民保民官李锡尼和绥克靳图经过十年内部协调,终于取得了三项新的内部妥协:

  第一,平民所负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的利息抵作本金;

  第二,任何人占有的公有土地不得超过500犹格,也就是1875亩,这个是限制高管薪酬的意思;

  第三,两个执政官中,一名应有平民担任。

  前两项是休养生息,防止内部矛盾激化的措施,第三项是让内部的牛人有合法的上升通道,不仅可以减少内耗,而且可以利用他们的才智增强总体实力。

  早期的罗马官职没有薪饷,因此只有富裕的平民才可能担任官吏。他们通过做官,与贵族联姻,卸任后进入元老院等方式,逐渐跻身罗马统治集团。有了合法上升通道,这些牛人就不会轻易冒更大风险、花更大成本带头作乱,没有牛人带头是乱不起来的。

  元老院从此也不再是300家老户的专属地了。

  到了公元前326年,也就是张仪相秦后两年,改组后的罗马元老院通过法案,取消了"债务奴隶制"。从此,罗马内部的平民免除了沦为债务奴隶的威胁。罗马奴隶的来源,此后只限于战俘和买进的外来奴隶。

  到了公元前287年,也就是苏秦合纵五国军队攻秦的那一年,罗马的平民终于迫使贵族同意:平民会议的决议不必经元老院批准,即对全体罗马公民具有法律效力。"罗马共和国模式"至此终于构建完成。

  自罗马纪年开始,至此已近500年。

  这500年中,罗马从七丘之城开始历尽磨难也有所发展,特别是"保民官制度"实施后更是屡屡在邻里纠纷中占尽上风,但控制的区域也就是台伯河流域以及邻近地区,也就是今天意大利中部的一小块巴掌大的地方。500年间,最多从婴儿的巴掌变成了成人的巴掌而已。

  自公元前287年,"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构建完成的"罗马共和国",开始走上了迅猛发展之路。

  炼成强大的商业模式,罗马一鸣惊人

  公元前281年,罗马人开始进攻希腊人在意大利半岛南部建立的曾让他们仰视了500年的各殖民城邦。六年后,该地主要城邦他林敦投降,其他希腊城邦也不战而降。至此,罗马人统一了阿纳河以南的意大利半岛,有了今天大半个意大利的模样。

  接着开始挑战他们曾无比敬畏的对手—迦太基。西西里岛、科西嘉岛、撒丁岛,接连落入罗马人手中。

  虽然迦太基有个杰出的军事天才汉尼拔,但个人卓越的才能抵不住对方先进模式的巨大优势,况且以罗马模式选拔出的久经战阵的军事统帅,即使不是可遇不可求的杰出天才,至少不会太笨。

  公元前202年,项羽从垓下突围至乌江自刎,大汉帝国建立。在西方,罗马与迦太基的争霸战也在这一年有了分晓。罗马军在撒马之战中大获全胜,迦太基被迫求和,放弃所有海外领地,罗马人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同时罗马又向地中海东部扩张,秦末汉初,先后三次发动对希腊马其顿的战争,曾让罗马人仰慕不已的希腊诸邦成了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罗马人继续东进,夺占塞琉古王国的色雷斯以及小亚细亚中、西部领土。

  到公元前2世纪后期,罗马已拥有西西里、撒丁、科西嘉、山南高卢、西班牙、阿非利加、伊里利亚、马其顿、亚细亚等9个行省,地中海快成罗马的内湖了。

  从罗马模式形成,至此仅仅100多年,罗马已从相当于中国一个县大小的地方,发展到了幅员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世界大国。幅员仅次于大汉帝国。

  汉帝国的统治中心洛阳、长安都在都在东亚大陆腹地,是典型的大陆帝国;而古罗马的统治中心则是地中海,罗马城所在的半岛从欧洲大陆伸向地中海,半岛南端大致在地中海中心位置。

  客观条件决定东西两大帝国的发展走向必定不同。

  罗马人用500年建立了当时当地最先进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这种模式很快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然而没有一种模式是永远先进的,一切都因时因地变化。随着罗马领土扩大,原有模式的内外条件变化了,罗马共和国要变为罗马帝国。这是历史的必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