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星期六

[转]中国的内战: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不是输在战场而是经济政策-虎嗅网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


 

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因此产生了这样一本对中国的内战首次作全面的令人信服的记叙的著作。


 

下文为著名历史学者、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先生为本书所作推荐。


 

------------------


 

1945810日,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日本终于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普天同庆。这是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大规模反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而且,在抗战期间,以英美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为先导,百余年来列强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不平等条约已基本废除,租界已经收回,领事裁判权被废除,被日本强占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在联合国任常任理事国,百年积弱的中国一跃成为"五强"之一……这一切,不能不令人欣喜万分, 也不能不使国民政府、国民党的威望突然高涨,达到多年未有的高度。抗战胜利,确使国民党得到一笔巨大的政治财富或曰政治资本。然而,就在短短几年内,国民党这笔巨大的政治财富或政治资本却丧失殆尽,在最后的国共大决战中惨败而逃。 


 

为何最终如此结局?政治家有不同的思考与解释,历史学家当然有更多、更不同、更深刻的思考、研究与解释,有关论文、专著指不胜屈。美国学者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即其中最重要一本专著。 


 

这部五十多万字、厚近五百页关于"中国的内战"的专著,却几乎未提战争、军事。显然,作者认为在19451949年决定中国命运的内战中,战争、军事并非决定性作用,所以本书的副标题是"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然而,所谓"政治斗争",作者对国共两党的谋略、策略也惜墨如金。通读全书,作者的"政治斗争"指的是国共两党对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政策,对贫苦农民、地主、工人、资本家、学生、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的政策。这些政策,可以称之为"社会政策"。然而在国共两党的"政权攻防战"中,彼此不同的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就是广义的"政治",也是最根本的、最终决定鹿死谁手的"政治斗争"。 


 

本书英文首版于1978年,二十年后,本书于1999年再版。在长长的再版前言中,胡素珊对相关研究在美国的发展、自己的研究范式和学术思想的变化都有详细梳理。19451949年的中国内战的结局,在美国曾经引起"为什么我们失去中国"的讨论,检讨美国政府在此期间的所作所为。但美国学界不久就开始反思这种研究套路:中国本来就不是美国的,美国如何"失去"中国?他们认为,这段历史,是中国自己的历史,应从中国内在因素寻找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历史答案。在这个背景中,尤其是以农民为主、以农村为根据地、最终"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共产党取得最后胜利的背景,使有关研究都聚焦于中国的农村、农民。有的学者提出了"农民民族主义"新概念,认为通过领导华北、华东的抗日活动,共产党得到了人民广泛的支持。而且,中共不再是苏共的"复制品",成为一支带有鲜明中国民族主义特色的本土政治力量。这种观点认为,动员农民要从利益入手,中共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农村实行"土改",使农民得到实惠,广大农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支持共产党,"土改"是农村最大的动员力量。然后,进一步动员农民的有效方法是告诉农民,他们的不幸是由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反帝",即民族主义,是中共动员农民并最终取胜的最重要原因。 


 

对此,胡素珊不表赞同,认为共产党的取胜同"农民民族主义"没有任何关系。她举例说,"土改"固然重要,但中国许多地方土地兼并并不严重,农民本来大都是土地所有者,从"地主""富农"手中分得的土地其实有限。然而,她认为值得思考、研究的是,在土地占有多寡差别并不十分大的许多地方,土改依然非常激烈,对占地比其他农民多不了多少的地主、富农批斗、镇压依然严酷。之所以如此,因为共产党找到了"通过阶级斗争发动群众"的秘诀,甚至在地主并不成为一个问题的地区也是如此。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但找到了破坏农村经济和政治权力系统的方法,还发现了如何动员农民支持建设一个新系统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革命的主要作用是推翻现有的农村上层集团,无论是不是由地主组成。土改摧毁了统治阶级政治和经济上的控制权,是创造新秩序不可或缺的一步。"而中共在抗日战争中壮大了的武装力量,保证了土改的进行和土改成果不被破坏。 


 

相对于农村土改的"过激",中共的城市政策显得温和得多。对城市中的"富人",民族资本家、大小工商业者,不仅不剥夺其财产,还允许其发展。一些城市工人涨工资的要求过高过快,也并未总是得到新政权的支持。由于多数干部来自农村,一些城市出现的把农村对待地主富农的方法带进城市对待资本家的现象,也迅速被制止。当然,私人经济活动,尤其是大城市的私人经济活动,新政权采取了种种办法将其渐渐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对共产党城市政策的细致研究,是本书亮点之一。因为几十年来,国内对以土地政策为核心的中共农村政策研究相当丰富,而对城市研究相对薄弱得多。本书对以往研究注意不多的张家口市做了非常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张家口实验"是中共城市政策、管理城市的重要"实验",通过"张家口实验",共产党初步取得了管理城市的经验。"张家口实验"与东北一些城市的经验,是19451946年中共城市政策起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胡素珊强调,中国如此之大、社会如此复杂,很难有单一的原因,所以"中国的内战"最终结局是前述"政治斗争"的结果。即国共两党对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政策,对贫苦农民、地主、工人、资本家、学生、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的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她设定的目标是对国共两党的政治或表现进行比较,她关注的重点在于双方政策的实施,以及这些政策对一般民众的影响。

  

作者认为,从"政治斗争"的角度看,中国这一次"内战"从1945年日本投降起实际就已开始。日本的失败,使国民党突然面对一笔巨大的财富。胜利者的接收,成为贪官污吏的"劫收"。金子、房子、票子、车子、女子(汉奸的妻妾)是"接收大员"巧取豪夺的对象,被人戏称为"五子登科"。"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这句民谣,直观生动地说明了民心向背的瞬息之变。国民党一位负责接收的要员也不能不承认此点,向蒋介石进言:"像这样下去,我们虽已收复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人心!"有人意识到,这样的接收使政府"基础动摇,在一片胜利声中早已埋下了一颗失败的定时炸弹"。当时即有舆论称这种"光复"是"胜利的灾难"。既无党内民主更无党外力量的制约,突然面对巨大财富,国民党就无可避免地更加腐败,加速其走向失败的步伐。在"劫收"中民心尽失的国民党,在随后的"大决战"中注定要"在劫难逃"。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得到的那笔堪称丰厚、至为珍贵的政治资本,就这样被它突然得到的物质财富所吞噬。政治财富与物质财富不是相得益彰,而是后者吞噬前者,真是历史的吊诡。 

  

由"接收"开始,本书对国民党的各项政策也做了详细的研究。总体说来,国民党的各项政策是错误的、失败的。从政治学角度看:"政治被定义为政府和被统治者互动和交流的过程。更准确地说,政治是那些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和受到这种权力管理的个体、集团、部门、阶级之间的互动和交换。政治资源相当于交换的介质,政府和被管理者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彼此之间会经常进行这种资源的交换。"胡素姗的研究表明:"国共两党争夺权力过程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从现有的政权手中收回资源。很明显,如果现政权有弱点可利用,这一目标实现起来将更加容易。现政权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越脆弱,'造反者'就越有可能利用民众的不满并最终赢得他们的支持。"在19451949这一轮"政治资源交换"的国共博弈中,共产党终成最大的赢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