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星期六

[转]被做空的京东,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深度解析)

国外一个专门用于 Buy Side 交流的网站,最近发布了一份55页的研报,以京东 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商品交易总额) 为切入点,痛痛快快的批判了一番京东$(JD)$,这份研报基本上把我所知道的,所有有关于京东的问题都点出来了。


 

$京东(JD)$这次这个做空报告感觉是为对冲基金服务的,里面说的都是老生常谈了,又是提私生活,又是目标价12的,噱头过多,明显搅浑水的。所以这次很像被做空,而不是机构清货。

说点理智的话,京东想盈利不难,但刘强东野心更大。至于京东画饼子之说,这太不把咱们大天朝,哦不,宇宙第一股乐视贾布斯放在眼里了,京东做了什么中国消费者是能看到的。画个饼并不能让快递当日达。这个不是做了一堆彩电亏本卖那么简单。中国第二号交椅京东坐的很稳,至少目前来说。亚马逊中国和苏宁离他还很远。说实话,提苏宁都侮辱京东。

最后泼点冷水免得你们抄底太猛手抖二十二块九血崩…两年前京东送三亚是次日达,我当时真的是震惊,其他快递还要三天呢。然而现在天猫超市有时候也是次日达了,京东快递优势在变小。京东的投资…途牛🐮…简直血崩…


 

不过之后海航那五亿不是骨崩?脑崩?所以奇怪的是,你说京东投资瞎吧,为什么在他后面总有大兄弟跟着投呢。


 

总结下来,是以下几点:


 

1.      GMV 数据水分巨大,至少需要折扣35-50%个点。涉及到,将退换货交易数量计入其中、第三方商户刷单,将拍拍,易车等网站的销售额计入其内,受制于国内审计能力限制,统计数据不准等等原因。

2.      京东目前的 GMV 电商占了74%但是看不到能够产生大规模净利润的迹象,远不像 BAT 这样的企业,核心业务能够产生大量的现金流支撑其激进的投资。同时,电商业务还受到激烈的竞争。

3.      过去2年,无条理的投资,造成了十亿美金的损失。投资的易车、途牛、拍拍等都有进一步减记的风险。

4.      不仅说好的十亿美金回购计划,一分钱都没有实施,还在过去五个月又募集了20亿美金的资金。muddysp都给予其bba3/bbb的低评级。

5.      东哥为了奶茶,买4亿的私人飞机,美国悉尼都购入上亿豪宅,作风骄奢,本身又有80%的投票权,独断专行,现在的管理层任期年限普遍只有3年,作为一家成立13年的公司,基本上把刘强东以外的统治高层都换了一遍。

6.      在国内遭遇阿里巴巴的竞争,技术储备和运营现金流上,远落后于亚马逊,根本不具备对标的价值,且在印度市场缺乏战略布局。

7.      大股东 DST 高龄资本 老虎 今日资本等等,持续减持。评级机构却普遍看好,是一个像vrx 一样的 crowdtrading  标的。


 

下面简单说下自己的想法。


 

京东这个的模式的问题,早在前几年,马云就评价过,过于依赖线下业务扩张,导致人员成本居高不下,公司迟迟无法盈利。


 

所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一般这样的企业在向资本市场说故事的时候,是不能兜售利润指标的,那么用什么呢,像特斯拉,喜欢说的是「核心运营现金流」,就是运营现金流+筹资现金流,这个指标的意义在于,保证了特斯拉公司能够正常运行,意思是告诉市场,有这些钱,我就能够活下去,对于特斯拉来说,活下去就算是牛逼。


 

$(VRX)$ (凡利亚药品)喜欢兜售的是「每股现金流」,VRX 是以并购壮大的,他的利润增长曲线并不同收入成正比,所以他用现金流指标,向市场表示,我的并购是有效的,虽然我的净利润没增长,但是我现金流涨了,类似于,我长的都是肌肉这种道理。


 

同理,放到京东身上,GMV 成了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衡量了企业的成长性,电子商务在刚出来的时候,受制于基础设施和想象空间,不盈利是常态,用 GMV 来衡量市场份额是一个理所应然的现象,但是现在,物流体系不论是京东的自建,还是菜鸟的协调体系,都在趋于成熟,就是说可优化空间变小。


 

另外一方面,整体的市场渗透率也在逐渐成熟,GMV 的指标意义在缩小,如果要继续推高,就要往更偏僻的市场拓展,就是农村。无论是苏宁国美的家电下乡,京东淘宝的农村电商,都是这个思路。问题是,农村市场是个**丝市场,挣的都是豆米钱,而最后一公里的成本更是一二线城市的五倍,所以想出了所谓的无人机送货,无人机送货靠不靠谱?无论从效果和成本上,五年内都不太可能正常商业化。


 

所以,回到最开始,个人认为,京东的GMV 指标,会有被二级市场认知失效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所谓的祛魅。而本身这个指标的增长,无论如研报中所说的水分增大,还是现实面前的增速放缓,成本上升,都在表现的越来越差。


 

另外一方面,作为京东的对标企业——亚马逊。亚马逊从成立最开始的网上书店,到现在的发射火箭,已经从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变成了科技企业。他的机器人kiva system,电子书kindle , 智能音响 echo , 云计算。都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和技术壁垒的产物,市场愿意给出非常高的溢价和容忍度。


 

而京东呢?没有一款拿得出手的硬件产品,在 O2O 和 金融领域砸了非常多的钱,科技方面,更是受制于中美之间的产业差距(个人估计起码有10年的差距),很难做出突围,唯一对标得,可能就是电商这一块资产。但是单纯的电商,是不能以这么高的估值存在的,而且不像淘宝这种卖流量的商业模式,本身的边际成本要远高于前者。


 

经济学中有句话叫做,一切通胀现象归根到底都是货币现象。其实,演化到资本市场中,可以说,一切股价变动归根到底都是利润变动。资本市场,对于利润兑现的态度是否迫切,取决于你的想象空间,而想象空间的时间长度,取决于你的中短期成果,如果你出现了想象破灭的迹象,那么就会开始要求你给出利润,以变本加厉的模式。


 

京东在想象空间方面


 

1.      云计算打不过阿里。

2.      人工智能搞不过百度。

3.      仓储自动化受制于中美行业的技术储备,很难搞起来。

4.      金融受到蚂蚁金融、腾讯金融的夹击,加上国内各种体制化下的牌照门槛,左右逢敌。

5.      O2O 是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行业龙头新美大都自身难保。

6.      农村电商还要寄希望于无人机送货。

7.      在印度市场布局过慢,而这一块阿里巴巴,亚马逊都在抢夺市场。


 

唯一的可圈可点,还是北上广阶级们乐于谈到的——电商。好吧,就算他的电商非常非常好,好到就是中国的线上沃尔玛 ,那么沃尔玛净利润率不到4%,只有15倍的市盈率,京东该是多少呢?


 

有时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是价格问题。


 

那么京东,是否就真的无路可走呢?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无论怎么说,京东也是国内电商第二,掌控巨大的流量和物流基建,他现在最需要的,还是一个风口。类似于锂电池基于电动车,大猩猩玻璃基于苹果手机。但是这样的机会,对于越庞大的企业来说,周期越是漫长。


 

所以,对于京东来说,如何在保证一定资本开支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增速和概念空间,吊足资本市场的胃口,不至于让自己的融资环境受到恶化。又能够走出正确的步子,保证在风口来临时,有足够的储备能力,去变成一块真正的吸金资产,这真是一个艺术问题。


 

我想,作为 ceo 的强东,每天一睁眼就要考虑 15 万人企业的花销和公司方向,还是挺难受的。比起一个企业的生死,花四亿买飞机,泡出一壶上好的奶茶,让自己身心宁静,实在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再花四亿又何妨?国内这些小酸文,颇有一种皇帝就用金锄头的局限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