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最中国的传统木工结构—榫sǔn 卯mǎo

榫卯就活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后,两块木头便会紧 紧地互相握着,不再分开。


 


 

理论上,一个方向的榫卯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也许 10 年,也许 15 年,长 时间在大自然作用力的牵引下,便会自动松脱,这是木材所含的水分受到这些作用力影响的结果,就如潮汐涨退的道理一样。然而,当榫卯结构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的话,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便会互相抵消。一个榫卯如是,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技术在宋代达到巅峰,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 实在非常了不起.每当榫卯构件受到更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构建筑可以经历多次 地震之后依然安然无恙,除了由于木材的延展力强之外,还有一个个的榫卯在挽手维系着。


 


 


 

1937 年,当中国近代研究传统建筑的先驱梁思成教授,经过长途跋涉,几经艰辛,在山西五 台山找到一座建筑简练古朴的庙宇时,这座兴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857)的佛光寺已经在山野丛 林中静候了一千多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还像当初一样互相紧扣,不离不弃。


 


 


 

纵然中国人从未刻意将建筑置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内,然而古人的匠心毫无疑问地是和每一块木头互相渗透着的,古代大师的心血好像和木头结合成为一个有情的生命,木材纤维内的水分就像汩汩血脉那样,时刻都在调整平衡。从日出到月出,潮涨到潮退,由东边到西边,每一刻都在循环消长,生生不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