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
人物 | 思想 |
孔子 |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周礼 仁学:克己复礼;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为 仁由己不由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 天命:否定人格化的天;天命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君子畏天命认识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 也。
|
孟子 | 仁政:以德行仁者王;制民之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论:人性本善;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人要成就道德,必须反求诸己
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包括"明道"和"积义 "两个方面,即提高对道的领悟,以及道德修养
|
荀子 | 性恶论:人性本恶,善良都是人为养成的。礼乐文化,是将人 性的恶转变成善的关键。 天行有常:天道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积极改变世界: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
老子 | 道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根本;道是一,道生万物;道是 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无为和玄德:道无为而无不为,道顺应万物本性,生育万物 却不主宰其命运。
辩证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承;祸福相倚;曲则全,枉则直。 为人处世:守柔贵雌;不敢为天下先;以德报怨。 政治理论:小国寡民;为腹不为目;绝圣弃智;无为而无不为
|
庄子 | 逍遥:逍遥是绝对的自由;达到逍遥的途径是,坐忘、心斋。 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道为一。
相对主义:万物之间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从道德角度看,万物 都是一。万物的高低贵贱长短,都没有可观的标准,一切都是随主观而转移,是相对的。
自本自根的道论:道是最根本的;道自主以来就独立自存, 产生天地,赋予鬼神以神通;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
杨朱 | 其人:早期的隐士。时代在墨子、孟子之间。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 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
墨子 | 批儒:儒家不信天鬼;儒家厚葬伪哀;提倡礼乐,怠慢生产 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 而利之;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部分高低,彼此相爱;强调无差别、无差等的爱 三表:衡量一种言论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原察 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逻辑学:最早提出类(类名,类的概念)、故(原因或理由, 强调推论)等概念; 明鬼:肯定天志(天有意志);肯定鬼神存在;天志和鬼神让 人兼爱,奖赏实行兼爱的人,惩罚交相别的人。
|
后期墨家 | 义和利:义和利应该是统一的;义不应当只是主观动机,也应 该是可观效果上的利益。 知识的三种来源:亲知(亲身感觉得到的知识)、闻知(由 传授得来的知识)、说知(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识) 逻辑理论:①肯定概念是表示可观事物的(所谓,实也;所以 谓,名也)②把概念分为三类:达(最高最普遍的名词概念)、类(同类事物的共同感念)、私(专讲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③判断分三类,尽(全程判断)、或(特称判断)、假(假言判断)
|
管子 | 《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上下;哲学思想最浓
精气说:精气就是道;精气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本;人的身体 、智慧、灵魂都是由精气构成。
静因之道:认识事物,要摒弃偏见,排除杂念,按照事物本来 的样子理解认识;"虚""一""静""因"。
|
易传 | 阴阳: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辩证法: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退而变化生;一切事物的产 生和变化都是由于阴阳对立面的交配、交合、交接的结果。
|
阴阳家 | 阴阳家:先秦的阴阳家源于古代的方术。 六种数术: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行法(包括面向 和风水) 洪范五行:五行是五种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力量。 邹衍:阴阳家代表。五行按照一定顺序相生相克,四季按照五 行相生顺序嬗变;朝代更替也遵循五行相生的顺序。
|
韩非子 | 法术势:君主的统治学说。法是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 ;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势就是统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
自然观和无神论:否定鬼神、否定有意志的"天"; 道、理:第一次把道、理分开;道是万物总体的规律;理是每 一具体事务的具体规律。
|
汉唐哲学
董仲舒 |
儒家和阴阳家:将阴阳家的天人关系与儒家的政治、社会哲 学结合在一起
宇宙观: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天、地,阴、阳,五行的,木 、火、金、水,人。
天人关系:天有喜怒哀乐,与人相副,天人一也;人副天数 ,人是天的副本;天人感应,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反之,天就震怒。
社会伦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仁 、义、礼、智、信
政治学说: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邢;政治过 失必然变现为自然界异常现象。
| |
|
杨雄和 桓谭 |
杨雄:事物变化要达到一定"极"(限度);把阴阳变化非为九段 桓谭:"以烛火喻精神",烛尽火灭,形毙神亡;否定精神独立存在
| |
|
王充 |
否定有意志的天:天地万物变化都是元气自身运动的结果 人与物都是元气所成,人的富贵卑贱、祸福吉凶都是命定的
| |
|
王弼 |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不是虚无,无是天地万物的无形无相的根本;无是无形无相,是本,有是有形有相,是末。 得意忘象:王弼注解周易的时候提出"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 |
|
郭象 |
"道"是"无":道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 "独化"说: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任何东西"为"和创造的;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 |
|
晋唐道教哲学 |
葛洪:玄、道、无、一 陶弘景:道生元气生天地万物 成玄英:重玄之道,非有非无 王玄览:万物禀道生,道与万物是隐、显的关系
| |
|
隋唐佛学 | 三论宗 | 经典:《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代表人物:吉藏 二谛:俗谛(世俗人认为宇宙万物真实存在)真谛(宇宙万物虚幻不实) 八不中道:万物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
|
| 天台宗 (法华宗) | 经典:《法华经》 代表人物:智觊 倡导止观双修:止即禅定,观即智慧 一心三观: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 |
|
| 净土宗 | 经典:《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 代表人物:道绰、善导 修行方法:"观想"(作各种净土羁勒世界的遐想)"念佛"(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
|
|
律宗 |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
|
|
|
密宗 |
指导思想:"菩提心为成佛的种子,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六大: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 密宗三部:杂密、胎藏界、金刚界。
|
|
| 唯识宗 又名慈恩宗 | 代表作:《成唯识论》
世界分为"我""法":我(指生命的主体,意识活动等)法(事物极其规律,如山河大地和人的肉体)
八识:阿赖耶识、末那识、了别境识(眼耳鼻舌身意) 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 是由"识"变现出来的。
唯识无境:意谓唯有识而无外在之对象。
转识成智:通过修炼,使八中识都变成佛的智慧。
|
|
|
华严宗 |
四法界:所谓"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杂");所谓"理法界",指清净的本体世界("纯")。这两种世界互相包容而无妨碍(纯杂无碍),这就叫"理事无碍法界"。各种事物之间也都互相包容而无妨碍,这就叫"事事无碍法界"。 理事无碍: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间之相。即观平等之理性与差别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而圆融无碍。
事事无碍:事物都是本体所变现的虚幻现象,每一现象都包含本体,所以各现象之间彼此包容,没有差别和对立。
|
|
| | |
|
| | |
|
| | |
|
| | |
|
|
禅宗 | 经典:《坛经》 代表人物:慧能 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人人皆能成佛;佛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个人的心中;
自性真空:指心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这种空不是空心静坐,念念思空,而是连心"空"的概念、甚至成佛的念头都没有
顿悟成佛,无念为宗:在修行方法上,心不受外物迷惑,就是无念。无念不是"百物不思",不想任何事,而是不受外境影响,"不于境上生心"。
|
|
韩愈 李翱 柳宗元 | 韩愈:道统说――中国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系统的理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及其传焉" 李翱:复性说――成为圣人的一套学说;性是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性恢复原来的光明,就能成为圣人 柳宗元:元气论――宇宙由混沌元气构成,没有主宰;运动是阴阳二气作用的结果。 | |
|
宋元明清哲学
宋初宇宙发生论者 |
李觏 |
太极: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气,太极分化为阴 阳二气,二气交汇形成五行万物
元亨利贞: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元(事物的开 始)、亨(事物的成长)、利(生存条件)、贞(事物发展显示自身的基本特征)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未必吉,相克未必凶
|
|
王安石 |
五行:万物的体质、性能、形态以及他们所处的时 间和方位,都由五行决定。
|
|
周敦颐 |
太极: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 极"是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 是最大的统一体;"太极"动起来,就产生"阳",动到极点,就静下来,静下来就生出"阴";一动一静,分化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出五行万物
神:"太极"动静生阴阳,"太极"的动静无形无 状,微妙不测,称之为"神",神就是太极的 微妙作用。
|
|
邵雍 |
邵雍主要以图表的方式展现了他的宇宙观;如果阳是宇宙生成的力量,阴就是宇宙毁的力量。复卦的初爻表示成的阶段的开始,乾卦的则表示成的阶段的完成。�ヘ猿踟潮硎净俚目�始,坤卦表示毁的阶段的完成
|
|
张载 |
气本源:气是最高实体,万物本源;凡可状者皆有 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
理学 |
二程 |
天者理也:理是最高实体,永恒的客观存在的, 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格物穷理:心中已有完备知识,但必须通过格物 去认识
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天理,便是人欲"
|
|
朱熹 |
理:理是事物的规律、道德上的基本原则;理是事 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据,是"第一性"的。
太极:每一物有各自的理,而太极是万事万物最根 本、整体的理。
气:理是第一性的,创造万物的根本;气是形而下 的,创造万物的材料;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 未有无气之理
人性:性分为天地之性(人之所得于理者)和气质 之性(人之所得于气者)
|
心学 |
陆九渊 |
心即理:心与理"至当归一,精义无二" 反省内求:穷理就是反省内求自我本心,"若能 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
|
王阳明 |
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是世界万 物的根本,离开心就无所谓天地万物
致良知:认识来源于内心,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 ;人人皆有良知,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遮 蔽住了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 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
|
王阳明以后的明清哲学 |
罗钦顺 |
气和理:气是世界的本源;理是气运动变化的必然 规律
|
|
王廷相 |
"理在气中":气是最初的,唯一的实体;气是永恒的,不灭的;理在气中
|
|
黄宗羲 |
气外无理、心即是理:心外无气,一切都是即气即心的
|
|
王夫之 |
气者理之依:气是唯一实体,理乃是气的内在规 律,依凭于气
即事以穷理:就事物现象探求其规律,反对立理 以限事
|
|
颜元 |
理气融为一片:生成万物的材料是气,万物所以 然的规律是理;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
|
|
戴震 |
气化即道:"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 是故谓之道";道就是物质世界的变化过程。
理存于欲:人性包含三方面――欲、情、知;道 德就在于"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