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星期日

[转]尼克松冲击波:央行行长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 |商周经典

尼克松冲击波:央行行长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 |商周经典

Roger Lowenstein 商业周刊中文版

 

 


撰文:Roger Lowenstein(《彭博商业周刊》撰稿人、《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营救华尔街:一群投机天才的崛起与陨落》作者)

翻译:陈战

1971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对人类来说,这真是一出悲剧啊";伯南克继承了这一遗产


 

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家都注定要失败:经济衰退时期竟然严重通货膨胀

40年前,尼克松领导的美国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导致全球金融格局发生巨变。2011年,《彭博商业周刊》记者Roger Lowenstein通过采访关键当事人:前美联储主席Paul Volcker和前美国财政部部长George Shultz,重新探究尼克松如何做出这一决定,以及该决定如何永远改变全球金融格局。
 

重温此文,你也许可以对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多一些理解。二战后为了稳定货币、以美国为首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40年后,全球的"货币战争"复杂多变。最新版本是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已有57国加入,除了美国和日本),及"一带一路"计划等参与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本文原刊于《商业周刊/中文版》201110


 

"总统就职典礼那天,天气阴沉,萧瑟,"亚瑟•伯恩斯(Arthur Burns)在1969120日的日记中写道。


 

这位来自加利西亚的移民,从一名建筑油漆工的儿子擢升为美国经济周期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以及前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Dwight Eisenhower)的首席经济顾问,伯恩斯注视着就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看到的是一个"表情得意洋洋"的男子。伯恩斯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得意的。"如果他能低下头,心怀畏惧的话,我的印象会好一些。"


 

尼克松接手的是一摊过热的经济——通货膨胀已经引发人们的担忧。64岁的伯恩斯将作为一名受到特别信赖的顾问,加入本届政府。1960年,时任副总统的尼克松试图问鼎白宫时,伯恩斯就曾提醒过他,如果美联储收紧利率,有可能会殃及尼克松的胜算。果不出所料:美联储缩紧了利率,导致经济衰退,尼克松败给了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尼克松记住了美联储的影响力,还记住了伯恩斯是一位懂政治的经济学家。


 

因此,在尼克松入主白宫一年之后,随着经济开始出现衰退,尼克松任命伯恩斯出任美联储主席,接替令他在1960年总统梦彻底破碎的小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 Jr.)。伯恩斯传记的作者怀亚特•威尔斯(Wyatt Wells)写道,尼克松对新任命的伯恩斯下了死命令:"你一定要做到,不能让经济出现衰退。"


 

伯恩斯需要去对付的,不仅仅是经济衰退以及一位出了名难搞的老板。截至196912月,美国的通货膨胀高达6%,这是自朝鲜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的通胀会在国际间引发令人不安的连锁反应,这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广泛采用的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中,美国将海外的每块美元都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有权以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而货币天空中的太阳——美元,则直接与黄金挂钩。 

"二战"结束之后的最初几年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新罕布什尔州的度假胜地布雷顿森林命名;1944年,来自44个国家的代表在此建立了该体系)运行良好。当时,日本和欧洲正处在战后重建时期,老外们都想要美元用于购买美国的汽车、钢铁和机械设备。甚至当美国的贸易伙伴们累积了一定的货币储备后,他们也只是满足于持有美元生利息,而不是黄金这种惰性金属。而且,既然美国拥有全球过半数的官方黄金储备——"二战"结束时达到5.74亿盎司,该体系看起来是稳固的。


 

但在1950年至1969年间,随着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复苏,美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出现明显下滑,由35%降至27%。其他国家对美元的需求减少,对德国马卡、日元和法郎的需求增多。此外,美国在越战以及国内经济建设上的开支,令大量美元涌入世界。逐渐,美国的盟友们开始对黄金有了需求。


 

当时负责监管黄金和其他国际汇兑业务的官员,是负责金融事务的副国务卿——脾气暴躁、身高2米的银行家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担心黄金市场。


 

尽管美国将黄金官价固定下来,但在伦敦还有一个黄金市场,在那里,金商将这种金属出售给珠宝商和牙医,剩下的才由各中央银行收购。一般情况下,银行将金价控制在接近35美元的价位。1960年的一天,当沃尔克在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 Manhattan)工作时,有人冲进他的办公室,说黄金涨到了40美元。沃尔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虽然金价最后还是降了回去,但这次上涨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先兆。黄金市场的波动是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早期征兆。


 

尼克松入主白宫时,官员们知道自己正坐在火药桶上。时年41岁的沃尔克回忆说,他曾向新任财长大卫•M•肯尼迪(David M. Kennedy)提出警告,说他们只有两年的时间来挽救美元。美国在1969年的国际收支逆差已经达到70亿美元¬——这一数字在今天看来不算多,但在当时却很吓人。这意味着伦敦、波恩和东京积聚了更多的美元。


 

沃尔克向欧洲各国施压,要求各国升值本国货币;如果美国人需要花更多钱才能买到法国葡萄酒的话,外国积聚的美元就会减少。德国小幅升值了马克,其他国家则拒绝了这个建议。这样,欧洲各国,还有日本,掉入了一个陷阱之中:他们不愿意持有美元,但同时也不愿意放弃对美国的出口。


 

尼克松对繁琐的国际金融事务没有丝毫的耐心。当一位助手告诉他罗马出现了货币问题时,尼克松咬牙切齿地说,"我才不在乎里拉(意大利货币单位)呢。"他关心的是国内经济,尤其是政治上非常敏感的失业人数。尽管他给伯恩斯下了命令,但美国经济在1970年还是出现了衰退,导致失业率上升至6%,达到十年中的最高值。


 

尼克松对伯恩斯大为恼火。他开始采纳劳工部长、后来担任预算总管的乔治•舒尔茨(George Shultz)在经济方面的建议。舒尔茨认为,伯恩斯的错误在于限制货币供应的增长——1970年全年还不到4%。舒尔茨曾经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院长,支持他的好友、芝加哥学派的缔造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理论。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供应量是美联储在处理金融事务时的唯一关键工具。弗里德曼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货币:如果美联储印更多的美元,那么美元就会贬值,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也就是带来通货膨胀。不过,他也认为,过度紧缩银根是导致大萧条时期经济形势更为恶化的罪魁祸首。


 

伯恩斯仅比弗里德曼年长八岁,曾在罗格斯大学教过他,此后一直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两人友情笃深,夏天在佛蒙特州避暑时,两家的住处也挨得很近。不过,对于弗里德曼和舒尔茨所主张的"货币供应量决定一切"的观点,伯恩斯不敢苟同。他不相信单一答案的诊断方式,他认为,通胀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归咎于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工会力量不断增强。


 

1970年的经济衰退甚至无法抑制通胀时,伯恩斯感到非常困惑。他在日记中写道,"白宫周围的那些人没有看到,国家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经济衰退时期竟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正如伯恩斯跟一个国会委员会所说:"经济学规则已经不起作用"。哪怕工厂停产,物价依旧在涨——这似乎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


 

虽然面临恶性通货膨胀,但尼克松仍向伯恩斯施压,要求他放松货币政策。白宫的助手们公然侵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把大量要求降息的备忘录送至美联储。"尼克松所施加的压力真让人感到难以置信,"这位已故美联储主席的儿子约瑟夫•伯恩斯(Joseph Burns)说道。沃尔克承认,面临的压力"的确让人难以承受"。


 

1971年,随着经济开始稍稍回暖,伯恩斯允许第一季度的货币供应量以8%的年率增长,第二季度则扩大到10%。这种增加比例近乎疯狂。专门研究美联储的历史学家艾伦•梅尔茨(Allan Meltzer)说,伯恩斯出台这样的政策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计算失误(确定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是极为困难的)。不过,梅尔茨也表示,伯恩斯也确实受到尼克松以大欺小做法的影响。


 

总统一边奉承伯恩斯,一边又排挤他;究竟是表现出坚定的独立性还是献媚般的忠诚,伯恩斯摇摆不定。在日记中,伯恩斯向总统保证,"与他的友情,是我一生中最看重的三份友谊之一";数月之后,面对尼克松的"残忍",以及后来他反犹态度的迸发,都令伯恩斯感到害怕。他担忧失业率升高带来的严重后果,但又以尼克松政府的成功为己任。这一冲突导致伯恩斯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1970年,民主党主导的国会授权总统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管控。尼克松在物价管理办公室任职期间,曾在战时物价的管控方面扮演过小角色,所以他认为这种管控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成为一个政治皮球。


 

1970年底,伯恩斯在一次演讲中,主张成立一个工资和价格审查委员会来颁布指导方针,通过劝导和公开声明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看来,伯恩斯的言辞是对中央计划经济的支持,也是针对个人的背叛。于是,他通宵不眠给导师写信。事后,他自己也承认当时那封信的措辞过于严厉;伯恩斯和弗里德曼从此绝交。


 

1971年上半年,代表炼铜、钢铁和电话行业工人的工会展开谈判,要求工资在三年内增幅要超过30%,之外还要对生活费用进行调整。在今天的读者看来,面对两位数的通胀率,美联储主席竟然不愿意提高利率——不过,只有美联储才能控制通胀的观点在当时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当时人们还认为预算的平衡也是同样重要的。正如梅尔茨所言,当时很少有美国人会认为,以失业率为代价来降低通胀是值得的。


 

那年夏天,《时代》(Time)周刊发文认为,"一旦出现通胀,任何政府都不愿意以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为代价来降低通胀。"美联储无能为力——这是当时的传统观点。1970年底《时代》一期封面上有大量的美元账单,乔治•华盛顿的脸颊流下一滴眼泪,上面用红字潦草地写首:"价值73美元"。


 

弗里德曼认为,能够消除通胀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因为从长远来看,通胀(只不过印了更多钞票而已)并不能创造就业机会。弗里德曼的这个观点后来被奉为圭璧。不过,在那个时候,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通过增加货币供应,中央银行就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伯恩斯敦促白宫通过非货币方式来抑制通胀。他鼓励总统"游说"各行业要保持耐心,并由德高望重者组建一个委员会,颁布指导方针。尼克松担心,颁布指导方针是实行管制的步骤之一;他主张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努力实现预算平衡,在不出现经济衰退的前提下降低通胀。他的经济顾问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伯恩斯对此也大为恼火,"我坚信总统为了实现连任,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美国国内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对国际市场也产生了影响。外国政府出手干涉购买美元,力挺美国货币(和各国的出口贸易)。此举导致各国央行持有大量美元。"与今天的情况相似,外国人购买美元导致货币扩张,"任职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说道。


 

与此同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减少到100亿美元,只有1960年的一半。至此,美元"金本位制"已经名存实亡,因为外国银行持有的美元比美国所持有的黄金多得多。这就导致美国面临挤兑的风险。


 

在这个骨节眼上,1971年年初,尼克松任命了一位新的财政部长——人高马大的得克萨斯州前州长约翰•康纳利(John Connally)。康纳利认为,美国所面临的各种金融考验——通货膨胀、美元压力、贸易逆差的增长——是对美国国家荣耀的冒犯。当时,反越战游行示威运动进入高潮阶段,康纳利感到美国遭受了太多的耻辱。他的经济哲学并不固定;正如他对尼克松所言,"我可以方着玩,也可以圆着玩,只要你告诉我你想让我怎么玩。"


 

他给尼克松团队带来的是强烈的自负、个性的力量,并且使他们相信,迫在眉睫的经济改革必须放在一个为普通美国民众所能接受的方案中。缺乏金融专业知识并没有让康纳利感到一丝困扰。刚接受财政部长的任命时,他曾表示,"我会做加法。"在他看来,他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将舒尔茨、伯恩斯和沃尔克所提出的相互矛盾的建议整合成协调一致的金融政策。


 

伯恩斯坚持主张成立工资委员会;他还认为,美国应该让美元对黄金贬值(也就是将黄金价格提高至35美元以上)。沃尔克认为,这一做法不会产生任何实际作用,因为其他国家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比例让各自的货币贬值。在沃尔克看来,恢复平衡的关键在于让美元对日元和欧洲其他货币贬值10%15%。即使美国的盟国拒不让步,沃尔克认为美国也可以通过暂时停止黄金和美元之间的自由兑换来强制推行这个决定。

那年的春天,美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四五月间,投机商开始抛售美元,抢购德国马克,德国被迫购买50亿美元来稳定汇率。在对冲基金这个"巨人"尚未问世的年代,50亿美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55日,德国不堪承受马克不断升值所带来的压力,宣布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汇率自由浮动。这使西方国家距离弗里德曼所向往的货币自由兑换更近了一步,但这并没有使美元危机得以缓和。


 

美国的黄金储备不断减少,更糟糕的是,美国开始出现严重的贸易逆差,考虑到失业率维持在6%的水平,这就变成了一个带有政治意味的问题。尼克松不得不采取行动,但是他的顾问们却各执己见。沃尔克和舒尔茨都主张关闭黄金窗口。伯恩斯则坚决反对。切断与黄金的连结将会把美元变成……废纸一张。如果政府不再用黄金保持美元的价值,那么即使政府表示有能力抑制通胀,民众又如何能够信服?"


 

这个问题引发了官员们对管制政策的再思考。政府中,尼克松以降所有人都不认同经济意义上的管制。那是苏式经济学,试图强迫市场按照人的意志运行。但康纳利无所谓什么经济学;在他看来,真正重要的就是要表现强硬。夏天的时候,康纳利当着尼克松的面向舒尔茨介绍了基本情况,希望后者发表意见,然后支持这个计划。该计划高度保密。尼克松警告舒尔茨,"对你老婆都不能提。"


 

他们原本打算过完劳动节(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译注)再采取行动,但在812日,那是一个周四,英国要求美国提供7.5亿美元的担保,这让美国大感震惊。


 

周五,尼克松召集15位顾问前往戴维营,并一再强调不得告诉其他人。沃尔克没有照做,他将信息通报给了国务院的一位同事,而且还告诉了日本人。经济顾问斯坦告诉演讲稿撰写人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他们正在制定19333月以来最为重要的经济决策。"银行要关门了?"萨菲尔问道。斯坦回答说,不是,但是黄金窗口可能很快就会消失。"对人类来说,这真是一出悲剧啊,"伯恩斯在日记中写道。


 

康纳利提出的这份计划包含三个要点:第一,美国将把美元和黄金脱钩;第二,为了应对通胀可能产生的影响,工资和物价将被冻结90天;第三,美国将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康纳利的想法是,以附加税作为条件向其他国家施压,以便与他们就汇率问题展开谈判。


 

康纳利本来打算利用在戴维营的这个周末获得所有人的支持,然后再公开宣布这个计划。参加会议的人两人睡在一间小屋里(对于沃尔克来说,床太小了),会议地点位于餐厅。尼克松呆在总统住的山杨屋里,要求随时报告最新情况。伯恩斯用了整个晚上和沃尔克在外面踱步,金本位让他焦头烂额。


 

伯恩斯被单独叫到总统的小屋进行私下谈话。尽管尼克松认为这位拿着烟斗的美联储主席非常傲慢,而且说起话来啰哩叭嗦,但是他心里很清楚,民众非常信任伯恩斯,自己需要得到他的支持。否则,这个计划就会变成康纳利的个人秀。


 

康纳利聪明地对这个计划进行了包装,看上去美国并没有放弃对金本位的承诺,反倒像美国在积极承担责任。他把本来看起来非常丢脸的美元崩溃,变成了脸上有光的事情。该计划的重点是令美国的贸易得以平衡,同时还关注一些小问题,比如将对外援助削减5%。国务卿威廉•P•罗杰斯(William P. Rogers)的一位助手打电话来打断说,"你们不能削减对外援助。"康纳利说,"告诉他,如果他不闭嘴,我们就削减15%。"


 

虽然舒尔茨对于物价管制非常担忧,却缄默不语;甚至连伯恩斯也是如此。与会者激烈地争论尼克松是否应该在周日晚上向全国发表讲话,这意味着将影响人们收看大受欢迎的电视剧《荒野大镖客》(Gunsmoke)。一切以公关形象为重。斯坦后来写道,参加戴维营讨论的人带着"电视特别节目编剧的那种姿态"。没有人假装知道要如何管制才有效,这个问题没人讨论。


 

在周日向全国发表的演说中,尼克松强烈谴责货币投机者和"不公平的"汇率,却只字不提美国的货币政策。从政治上讲,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周一道琼斯指数上涨接近33点,此前的历史上还从来没这么涨过。媒体对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也是好评如潮。"我们毫不犹豫地为总统采取这些措施的胆略而喝彩,"《纽约时报》在社论中写道。


 

今天,正是因为美国无力修复自身面临的财政问题,从而损害了它的信誉,拖了与中国进行货币谈判的后腿。"尼克松冲击"表明美国开始采取行动。当年12月,舒尔茨和沃尔克成功地就汇率问题与其他国家展开谈判。


 

沃尔克设想,一旦汇率得到修正,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可以恢复,可能还会出现一种更加灵活的汇率调节机制。他不知疲倦地与欧洲各国和日本展开谈判,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却没有能够恢复。黄金窗口也一直关闭着。随后,美元进一步贬值,到1973年,汇率开始自由浮动。


 

据弗里德曼预测,如果把货币问题留给市场本身,那么货币就可以一点地你地进行自我调节,而事实证明这完全是错误的。美元在70年代大幅贬值了三分之一,此后,美元波动已经威胁了多个国家的经济;1997年,亚洲和拉美许多国家因货币危机而遭受重创。


 

直到现在,沃尔克仍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摒弃而扼腕痛惜。他说,"没有人来负责,欧洲人受不了变化不定的东西,他们搞出自己的货币,但现在这个货币也陷入困境。"这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更为严重。正如舒尔茨所说,"物价管制让人误以为这是在应对通胀。"这使得尼克松更不注重应对通胀的一般规则。


 

1970年年末的时候,他写信给美联储主席,"你令我确信,增加货币供应足以保持经济增长。"伯恩斯在空白处潦草地写了几个字:"决不能再让他信心十足。简直是胡说八道!"但无论是有意或者无意,伯恩斯都满足了尼克松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需求。


 

管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效果;到1972年末,通胀没有进一步恶化,尼克松也顺利实现连任。不过,实践证明,实行管制无法彻底消除通胀。90天的冻结期导致工资和物价机制更为复杂,于是又出现了第二阶段冻结,后来又出现了第三阶段,就这样,冻结一直持续到1974年。伯恩斯的放松银根政策带来一个控制措施无能为力的货币蒸汽锅。到19748月尼克松辞职时,美国的通货膨胀高达11%。很快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升高。因为这一体制为物价上涨埋下了祸根。


 

"尼克松冲击"是造成此次大通胀的主要原因。它也标志着曾经支配金融世界的固定关系的终结。以前,人们获得固定期限、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事实上,除了去银行,人们没有其他的储蓄方式,而银行的利率是有上限的。自由浮动的货币带来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稳定性的新世界。投资者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押注利率的升降或者押注瑞士法郎。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投机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此以后,整个金融世界由原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稳定状态转变成我们不得不承受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市场周期循环的状态。


 

唐纳德•科恩(Donald Kohn)于1970年进入美联储,2010年退休时任副主席。他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注定要走向崩溃。但是,银行家们至今尚未发现像金本位制一样严密的体制。他们比以前更倾向于去取悦政府官员,为了推迟经济衰退,甚至不惜以资产泡沫的不断膨胀为代价。


 

1978年,吉米•卡特总统(Jimmy Carter)免去了伯恩斯的美联储主席职务。次年,随着通胀率飙升至15%,伯恩斯发表了名为《中央银行业务的苦恼》(The Anguish of Central Banking)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家都注定要失败,因为当选的领导人不愿意冒着风险去激怒选民。沃尔克,新任美联储主席,的确成功地抑制了通胀;与伯恩斯不同的是,他敢于将整个国家置于严重经济衰退的泥潭之中。但是伯恩斯面临的困境——如何承受民众对于无限制扩张货币的要求——仍然挥之不去。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深陷困境之中的希腊、爱尔兰,乃至美国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伯恩斯曾经的苦恼,作为遗产也为美联储现任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所继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